時間:2021-01-04 10:0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徐冰冰整理
近年來,固廢行業駛入發展的快車道。潔綠環境作為技術驅動型的企業,致力于打造固廢細分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注重核心技術創新,以及細分領域流程鏈、價值鏈的打通和優化。12月18日,潔綠環境董事長趙鳳秋在“2020(第十四屆)固廢戰略論壇”上提到,垃圾分類將重塑市場格局,廚余垃圾市場需求正在不斷釋放。

趙鳳秋
以下為其發言整理。
垃圾分類下面臨的機遇和新問題
伴隨利好政策的持續推進,垃圾分類迎來新的機遇。
習總書記非常關注垃圾分類。2016年12月21日,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要求“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2019年,習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今年,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
同時,伴隨中央環保督察持續的督察行動以及《新固廢法》《無廢城市》等政策的出臺,在這樣的背景下,垃圾分類迎來了新機遇。
垃圾分類是關乎文明、民生和環境的“關鍵小事”,生活垃圾分類關系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對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都有著重要意義,需要政府、企業、民眾等多方共同實踐。
趙鳳秋提到,垃圾分類將重塑市場格局,廚余垃圾市場需求正在不斷釋放。在2020年底,我國將會有29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成功籌備及部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廚余垃圾處理市場迎來大爆發。
以北京垃圾分類為例。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12月初,北京市廚余垃圾總體分出量達每日6173噸。
北京市家庭廚余垃圾分出量達每日4246噸,較實施前增長了13倍,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達到20.84%;餐飲單位每日廚余垃圾分出量1927噸。通過廚余垃圾的源頭分類,其他垃圾量每日1.61萬噸,同比下降36.61%。
同時,垃圾分類還面臨一些新問題。
廚余垃圾含水率高,多為動植物殘體、成分復雜,占城鎮生活垃圾總量的50%~70%。因此,廚余垃圾妥善處理是垃圾分類成功的關鍵。
廚余垃圾為易腐有機質,含水率大于80%,適合什么處理工藝?趙鳳秋表示,廚余垃圾處理不能走“快即是慢”老路,需要處理方案和處置方案在內的系統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應該具有面向效果、綠色環保(排放少、低耗)、穩定可靠(適應性)、可持續、系統性特征。
十年磨一劍,“一根針捅破天”——“JTHAD潔賽得技術”

延慶模擬實驗研發基地125噸/天
十年磨一劍,2011年~2020年潔綠環境一直聚焦廚余垃圾處理,為固廢企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2011年,潔綠環境發現固廢行業的痛點,于是對行業進行了調研,并進行了單元技術可行性技術論證。2012年~2014年,進行了海淀小中試、單元技術可行性驗證,試圖打通流程鏈,并有了自己的專利。2014年~2016年,進行了延慶生產性中試和基于單元技術可行性的集成工藝的系統可行性驗證,打通流程鏈、確定設計及運營參數。2016年~2020年,受到北京市科委支持,承擔多項研究任務,打造出典型示范工程,培養出一些專業的技術隊伍。

“JTHAD潔賽得技術”
趙鳳秋重點介紹了公司的廚余垃圾解決方案:“JTHAD潔賽得技術” 及其核心集成工藝:“熱水解 + 壓榨制漿 + 厭氧消化”技術及成套裝備,該組合技術可以解決廚余垃圾、市政污泥的處理問題。
“熱水解 + 壓榨制漿 + 厭氧消化”技術及成套裝備中的3大組成部分有著各自的優勢。

熱水解技術與裝備
其中,熱水解技術與裝備有著以下優勢:無害化,高溫高壓過程實現病原菌徹底滅活;反應時間短,縮短完成分解、水解反應時間;適應性強,反應裝置進出料口口徑為1m,無需精分選和破袋;濃漿中溶出有機質更高,含固率在8~14%,厭氧消化性強,噸垃圾產氣率提高≥30%;減容減量,減容效果好,固體物質減量效果好。

壓榨制漿技術與裝備
壓榨制漿技術與裝備,采用雙向壓榨,制漿效果更好,壓榨后的殘渣含水率低,熱值高。與同類相比,內部無傳動、轉動部件;垃圾中的塑料、破衣物不再纏繞設備;設備可連續正常運轉。

高效厭氧消化技術與設備
高效厭氧消化技術是潔綠環境的核心技術之一,它利用微生態理論和微生物發酵工程理論,有著特殊的內部設計和動力系統,調試周期短,縮短了兩個星期左右,有機負荷高,耐沖擊負荷、穩定不酸化,解決了浮渣問題,比較皮實。
“潔綠環境的技術是廚余垃圾處理的三好學生。”
胃口好,不挑食。適應性強,無需進行垃圾篩分、破碎即可進行規模處理,穩定性好。
消化好,不便秘。高溫高壓徹底滅菌,促進有機物水解反應,使物料漿化、泥化,無害化效率高。
吸收好,不浪費。有機質轉化率高,渣量小,沼氣產量大,沼渣無機化程度高。
針對廚余垃圾產生的沼液,也就是垃圾滲濾液的處理,潔綠公司有著傳統的優勢技術。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