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3 10:58
來源:三亞市人民政府
1.創建全域“無廢”旅游場景,引領“新時尚”
打造“無廢”旅游第一印象區。從機場、車站、碼頭,到景區、酒店、商場的第一印象區,通過城市歡迎短信、各場所廣告標語、抖音新媒體等,多語言、多途徑宣傳三亞市“無廢城市”建設,打造“無廢”宣傳廊道,提高“無廢城市”的社會知曉度和參與度。面向市民游客的“三亞放心游APP”“三亞發布”等主流宣傳媒介中,增加“無廢城市”建設相關宣傳和綠色行為碳幣獎勵機制。
創建“無廢”旅游示范基地。完善“無廢機場”“無廢旅游景區”“無廢酒店”、綠色商場、“無廢島嶼”等旅游行業標準體系,依托試點期間創建工作,制定獎懲管理辦法,持續開展“無廢旅游景區”“無廢酒店”分批次評估和授牌,發揮示范引領。強化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行園林垃圾、廚余垃圾就地消納和處理試點,創新開展“無廢”親子游、研學游、體驗館等示范項目,推動游客環保意識和生活方式轉變。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組織“無廢”旅游示范基地評選,征集典型模式和經驗,樹立旅游品牌“新時尚”,打造濱海旅游“無廢”示范。
發展“無廢”會展賽事活動。參照《無廢會議及賽事指導手冊》,設定“無廢”會展和賽事活動的目標、流程、主要污染物處理要求和措施,增加“無廢”主題和宣傳活動,并在方案中明確潮汐性廢物產生情況應對舉措和經費。亞沙會、帆船賽事、沖浪賽事、馬拉松比賽、三亞國際熱帶蘭花博覽會等頂級賽事明確將“無廢”作為環保主題。全市每年開展“無廢”主題會展、賽事活動等不少于3次,減少活動產生各類固體廢物的環境污染,提高“無廢城市”的社會知曉度和參與度。
組織“無廢大講堂”宣傳培訓。發揮三亞環保協會、志愿者協會等團體優勢力量,分行業、分類別開展“無廢大講堂”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的宣傳活動。推動黨建活動、大社區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融合共進,探索建立“環保部門+央屬企業+基層社區/黨建”橫向交流協調合作機制,定期舉辦“無廢”主題沙龍、環保主題藝術創作大賽、公益“凈灘”等活動,推動形成公眾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2.爭作海南自由貿易港標桿,構筑“新高地”
強化生態環境風險管控。率先制定并實行嚴格的進出境環境安全準入管理制度,禁止境外固體廢物輸入;審慎發展保稅檢測、維修及再制造行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社會和技術屬性等因素,研究優化保稅維修行業發展的建議清單;嚴格轉口貿易商品的貯存規定,防范無法及時轉口的貨物變成廢物,執法過程中查獲的固體廢物按要求退運或者無害化處置。推進生活垃圾、醫療廢物等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提升潮汐性廢物處置能力、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準備與響應能力。建立健全環保信用評價制度。
探索全環境要素大“無廢”治理。探索將“無廢城市”建設由固體廢物治理擴展至包括廢水、廢氣、土壤、固體廢物、新污染物等全環境要素治理的大“無廢”綜合治理模式,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最大潛力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在海南自由貿易港重點園區之一的崖州灣科技城,探索開展全環境要素大“無廢”綜合治理試點,推動實現“天藍、水清、無廢、低碳”的美好愿景。
推動大三亞“無廢島”建設。基于瓊南區域醫療廢物、生活垃圾、再生資源協同處置現狀,探索推動三亞市與保亭、陵水等周邊市縣簽訂“無廢城市”建設合作框架協議,推廣三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經驗,引領大三亞經濟圈“無廢島”建設,梳理總結區域合作模式;推動建立固體廢物跨市縣處置定期會商,探索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深化“無廢”國際交流合作。鞏固與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環境公約組織、非政府環境組織等的交流合作,共同開展項目申請和宣傳活動,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有影響力的國際機構在三亞設立辦事機構。每年開展“無廢城市”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不少于3次,對外“講好三亞故事”,提升三亞城市文化全球影響力。
3.助力全市“雙碳”戰略目標,探索“新模式”
強化減碳“無廢”行動。以循環經濟產業園為優先示范,推動開展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行業碳排放的監測、核查和報告,加快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領域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探索旅游行業減碳“無廢”行動,積極推動4星級以上酒店、4A級以上旅游景區設定碳中和目標,開展碳排放監測和核查,相應制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無廢”方案。
開展三亞市“無廢城市”建設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潛力評估。依據不同類別固體廢物的產生情況和管理經驗,研究確定評估模型和方法,設定基準情景和固體廢物綜合管理的“無廢”情景,從工業、農業和生活三個領域核算主要類別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和最終處置)的溫室氣體減排,評估全城市維度“無廢城市”建設的減碳潛力。識別關鍵減排“無廢”行動,總結形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踐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黨委、市政府將“無廢城市”建設列為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統一部署,納入政績考核評分機制。“無廢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各有關部門充分認識協同推進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加強溝通和協調配合,突出問題導向,緊緊圍繞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細化建設目標和任務清單,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推進落實,確保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二)強化總結評估
領導小組辦公室可從相關部門抽調專人集中辦公,加強監督檢查和情況通報,匯編和分享“無廢城市”典型模式和案例,總結部署階段性工作任務,組織第三方開展方案中期評估并更新調整。各部門加強對重點任務的跟蹤分析、督促檢查和效果評估,及時總結凝練經驗模式;對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領導小組進行研究和必要調整。
(三)加大要素投入
加強法治保障,制定完善綠色低碳“無廢”相關地方性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大資金支持,各級政府要落實“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經費保障,納入年度預算;加強政、銀、企信息對接,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相關部門建立綠色項目認證和共享,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加大對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設施投入力度。開展“產學研政”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重視發揮“候鳥人才”“銀發精英”等專家智庫作用。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