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規劃之三"yu"

回到企業戰略,我們必須要創新,因為不創新就是等死,民營企業會死得更快,國有企業作為資產運營方會好一些,但是依然活得不太好。但是創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尤其資金有限的民營企業來說,一旦方向錯誤也許就是找死。在二維上來看,在這樣一個內卷的時代中,企業之間拼的是效率,因為簡單的擴張肯定不夠,誰的效率越高誰才可能生存和得到二次發展曲線上擴張的機會,就像瀚藍環境金鐸總演講中提到的那樣(相關閱讀→瀚藍環境金鐸:重新定義增長)。但是創新的方向選錯了,則一定會拖慢企業發展的效率,甚至帶來企業的死亡,因此創新實際上也存在很高的風險。所以更要對技術、公管和商業這三個要素同時研究。

曾經我在一篇人力資源的文章中提到過人的三"yu"(推薦閱讀→薛濤淺談環保人職業發展(下):管理三yu決與新三板),這次我們在企業戰略選擇尤其是技術創新中,也提出三"yu"的問題。企業家們跟我聊戰略,如何做技術或者是如何進入一個市場,一般我都會先問這個問題,Y—U—(why you?),首先要問為什么是你?而這個問題要想回答清楚,就要分析我們這次說的三"yu"。

首先是一個企業或企業家的資源是有限的,這是"閾",就是閾值,尤其是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民營企業在研究技術和創新方向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他們的創新投入和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一個中小技術企業本身能活著一年利潤幾千萬已經很不容易,一旦投資方向錯誤,無論是技術還是投資運營的方式的錯誤,都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而對于國有企業而言,至少也會拖慢發展的效率。

第二個"yu"是"遇",也就是機遇。我們很多時候看到一些企業成功了就覺得我也能成功。我認為這兩位創業成功的人說得很對,他們都是認真地從血海生涯中殺出來的。他們知道創業85%或者是70%都是靠運氣。對我們行業而言也是一樣,技術的創新、研發技術的落地,很多時候是一個概率事件,這些概率性事件并不一能夠成功。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圍繞技術、公管和商業這三個主題進行認真、反復地研究呢?其實就是為了提高成功的概率。企業的成功關鍵是結合企業自身的長板和短板,并且考慮到限制性要素以及先天稟賦的優勢或者是時機,確定一個方向來提高成功的概率。

但光靠這個還是不夠的。我這里提出的第三個"yu"是"御",也就是防御。我們發現有的技術企業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技術的突破,但是不懂防御。我見到比較好的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中,除了技術本身的突破外,在研發過程中就開始設計這個東西該怎么賣才能夠更好地防止拷貝者,也就是在考慮如何構建護城河。如果沒有護城河,在國內的市場上任何一個技術,一到兩年就會有其他企業簡單的復制,至少敗壞你的技術路線的名譽。如何能做到更長地拉開與對手之間的差距呢?這一點的設計是在商業模式上非常重要的一點,所以在戰略上一定要考慮這三個"yu"。
機會在哪里

回到我們固廢領域,這個領域有一個好處,就是大部分的項目都是運營性的項目。另外國家不斷的出臺相關的政策推動行業的發展,最典型的就是昨天下午環保部等18個部委又發布了一個重磅文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相關閱讀→100個無廢城市!到底要怎么建),將有100個城市在春節前后上報本子,這給我們行業提供了很多的思考。因為"無廢城市"的建設就是在上圖中大框架下進行的。
除了這一點之外,我們在這當中會思考到固廢領域和水領域有重大的區別,我們不但能夠考慮toG的市場還能考慮toB的市場,甚至有些企業已經進行了toC端的業務嘗試。比如危廢行業實際就是同時具備toB和toG市場的復合性,而城市礦山就是同時具備toB和toC的復合性,垃圾分類則是同時具備toG和toC的復合性。固廢行業所具有的這種跨領域的復合性給項目本身以及行業管理都帶來很多復雜性。
需要注意的是,環保行業中一些領域已經進入紅海的原因就是因為簡單(包括技術、模式等多方面),只有市場環境非常復雜的時候,才可能在漩渦中產生藍海的機會,這也就是無論國有企業或者是民營技術企業創新的機會。

我們也為一些央企進行了進入環保領域的二維分析,這個二維分析當中幾乎聚集了無廢的所有元素。我們認為技術強度和墊資強度兩個維度實際上決定了不同領域不同類型企業的長板和短板,也決定了企業到底適合進入哪一個領域。后面我們還會通過一些E標通采集的市場數據對部分領域進行佐證。

回到固廢領域的主戰場-垃圾焚燒,論壇首日10位企業家的演講中都非常清晰地談到垃圾焚燒市場基本面非常穩固,在雙碳背景下其實垃圾焚燒在目前為止甚至相當長的時間內,作為主要托底的作用是非常穩固的。
注:本文中涉及企業排行數據均來自固廢企業評選、環衛企業評選、E標通、上市公司公告、E20研究院自調研;對于上市公司的最終數據,請以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為準。
推薦閱讀
光大環境王天義:天地于我先生,我依天地而存——環境保護與碳中和
綠色動力奚強:"雙碳"目標下,關于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發展的思考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