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09:45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李曉佳整理
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交集在哪里,循環經濟又如何助推碳達峰、碳中和?12月29日,2022固廢戰略論壇現場,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以“循環經濟助推碳中和、碳達峰”為主題,從四個方面,分享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觀點。
一般講綠色經濟主要有兩個主戰場: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學術上經常認為,低碳經濟主要與能源流的管控有關,而能源流主要是管控傳統的化石能源。循環經濟主要與物質流管控有關。
那么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交集在哪里,循環經濟又如何助推碳達峰、碳中和?12月29日,2022固廢戰略論壇現場,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以“循環經濟助推碳中和、碳達峰”為主題,從四個方面,分享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觀點。

諸大建在2022固廢戰略論壇上做線上分享
01宏觀全局:減碳降碳需要循環經濟

從上圖左側的餅狀圖可以看出,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和下降,55%是與傳統的化石能源有關,45%與物質流的產品有關,強調循環經濟在其中可以起到的作用。
這張圖傳遞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當強調雙碳目標的時候,僅僅講能源是不夠的,而是既要強調能源流管控,同時又要加強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物質流管控。
如果進一步展開來看(見下圖),物質流的產品,又可以進一步細分出很多結構。這些結構就與工業結構、交通結構以及建筑結構、飲食結構四大結構有關系。所以,中國的減碳實際非常重要的是要關注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當中的四大結構。

上圖中右側的部分是擴展的內容,不僅要減少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還要減少非能源有關的,如甲烷、廣義的溫室氣體以及與農產品相關的物質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以交通為例(見下圖),假如與交通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每年6.7個單位,一切照舊的情況下,到2050年,這個數值可能增加到9.3個單位。
但如果將碳減排目標定為到2050年減少到5.6個單位,凈減少40%。要完成這個目標,最重要的是關注下圖中第3、4、5個柱狀圖所對應的幾個方面(從左至右),這些方面就是與循環經濟相關的內容。在產品設計的時候,就要求從源頭消除廢棄物。

諸大建強調,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定要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雙管齊下,并滲透到四大結構中。
02微觀角度:減碳降碳的三個范圍
從企業的微觀角度來談減碳降碳,就需要重點關注三個范圍(如下圖),也就是企業要把其經營全過程分解為三個可以操作性的范圍。

如圖,范圍1和范圍2都是與企業直接的運行過程相關,如果從企業角度看減碳降碳,就必須關注全過程,因此,同時關注范圍3至關重要,范圍3就是超過企業的運營環節,在其上下游中減碳,如企業做建筑,就不僅要關注建筑當中的照明、供熱、用電,還要關注建筑在建造過程中的材料使用,以及建筑生命周期完成后的閉環處理。
諸大建強調,這就突出了循環經濟的作用,范圍1和范圍2都與能源有關,而范圍3是直接和物質流全生命周期的循環經濟有關。

德國寶馬的碳核算碳減排(2016-2020)
以德國寶馬碳核算碳減排的實踐為例,從上圖可以看出,范圍3的碳產生量遠遠大于范圍1和范圍2的總和,這是對企業和產品的重要挑戰。
這樣的情況下,循環經濟就會發揮重要作用。如果要衡量企業的循環經濟對可持續發展的減排作用,就要非常關注企業的上下游中循環性有多大。

英國TESCO超市多年前做的碳足跡規劃中,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出其是怎么進行三個范圍的減碳規劃的。TESCO超市希望作為大的服務業超市公司減少相當量的碳,因此它面向所有利益相關者,提出了3個目標:對企業本身來說,2020年之前要減排一半,這是屬于范圍1和范圍2的部分。對供應鏈的減碳目標是,到2020年之前,要實現減碳30%的目標。然后,其進一步擴展,對消費者也進行了助推性的減碳。
英國TESCO是如何將這寫目標,做到企業的整體規劃和管控中的呢?

上圖中,紫色所標注的內容,都屬于范圍1和范圍2直接的能源降碳和間接使用電、使用熱能的降碳。

重點是范圍3,TESCO超市將超市所經營的產品做成了由6個環節組成的全生命周期,然后去分析其中各個環節的排碳量,然后重點針對某些環節做降碳。比如牛奶(如上圖)這一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中,最大的排碳環節是供應商,原材料生產排碳量達到73%。再如節能燈,是消費者使用占比較多的產品,TESCO超市就在范圍1、范圍2的基礎上,推出了雙重產品標簽。一個標簽是傳統經濟價格標簽,另一個是每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標簽。

03垃圾革命:從末端處理到排放達峰
“如果說垃圾分類是要推進垃圾革命的話,我們現在處在垃圾革命的第一波段”。諸大建指出,過去十幾年中,垃圾的焚燒比例大幅增加,填埋占比逐步縮小。但無論是填埋還是焚燒,都強調的是垃圾產生之后的處理環節,而不是消減垃圾產生的過程。那么要實現循環經濟助推,垃圾革命必然會分為兩個波段,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垃圾產生量的脫鉤。垃圾產生量也同樣有何時可以達峰的戰略性問題。諸大建認為,未來,這將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歐洲提出循環經濟后,做了2040的發展規劃。從規劃中能夠看出,這里所說的循環,最終目的不是做事后垃圾是填埋還是焚燒為主的討論,而是由于物質流的達峰問題。
從上圖中,上下兩張圖可以看出,藍顏色表示原來的物質開采量,是按照經濟的增長,一直增長的。通過循環經濟的作用,使得物質的使用量達到某一個平穩點,這與“碳達峰”的概念類似,物質流的達峰問題也是循環經濟研究的核心問題。諸大建指出,比較遺憾的是,國內討論這個問題目前多數還是放在末端處理環節來討論。

過去20年,我們實現了垃圾末端處理結構性的革命。上圖中可以看出,在我國,最早垃圾的處理是以衛生填埋為主導,最近20年有了明顯的進步,垃圾焚燒占比開始逐步增長。未來,濕垃圾或許將成為這個結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諸大建強調,所以,中國結構性的革命還沒有完成,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垃圾末端處理的結構性調整是有利于降碳的。” 如上圖中展示的,2004年垃圾處理以填埋為主導的時候,碳排放量遠遠高于垃圾焚燒量大幅增長的2020年,這就是垃圾分類的第一波段,很明顯是有助于降碳的。
但是,現在還面臨第二波段的問題。展望未來十年,垃圾分類及后端處理的結構相對調整到位,中國是否將面臨垃圾產生量達峰的問題,這都需要戰略性的前瞻性思考。否則很有可能面臨很多被動的挑戰。

上圖是上海一位學者做的中國生活垃圾產生量情景預測研究。如果以14億人口計算,假設每人每天產生一公斤垃圾來計算,那么終端的處理量、產生量就是5.12億噸(現在還沒有達到,現在總產生量大概是3億噸左右)。諸大建強調,中國的GDP還會翻番,所以這需要戰略性的思考。如果參考美國2018年的生活方式情景,以14億人為基準,人均日生活垃圾產生量就增加到2.2公斤,末端的垃圾處理量就會增加到11.24億噸。如果按照日本2017年水平來計算,末端的垃圾處理量是2.56億噸。所以,中國未來要向研究二氧化碳達峰一樣,要研究垃圾的產生情景,垃圾問題不能短期的看五年、十年,實際上要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結合起來看。
04循環經濟:循環越小碳足跡越低
諸大建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物質流的循環。循環的圈越小,越接近人們的生產和消費,碳足跡就越低。真正的循環經濟,目標是要走向無廢、少廢的發展。


當下,垃圾處理的很多操作,類似寶塔性的正三角形,把后邊的處理作為主要的發力點,這對解決當前的現狀是重要的。但實際上,垃圾革命要通過循環經濟,來助推助生產和消費真正做到無廢、少廢,那么這個三角形就需要倒過來,發力的重點應該在上面的生產和消費環節,無害化處置屬于最后的末端環節。

20多年前,諸大建就強調,循環經濟要關注三個循環,即從自然資源到原材料,然后制造成產品,產品再到使用,再到廢棄物的過程。不僅要關注物質材料的再利用,還要關注產品本身的循環,關注產品的耐用性。產品每增加一次使用就少一次碳排放。
諸大建強調,循環經濟最高端的是生產和消費走向服務化,比如人們不一定要買小汽車,而是通過汽車服務化、共享化的方式,減少物質流的閑置和消費。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