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5 11:49
來源:福建海峽環保
11月29日,福州紅廟嶺園區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榮獲2023年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集團在園區投資運營的協同處置、廚余處置、危廢處置、大件(園林)處置和滲濾液處理等5個項目,為園區從一個以衛生填埋為主的垃圾處理場,到郊野公園式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區的美麗“蝶變”,貢獻了國企力量。

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區
01.
高集中、全體系建設:
實現無死角的“近零排放”
布局緊湊、高度集中、體系完整的建設讓紅廟嶺隨處可見“循環”。
廚余項目每天可以“吃干榨盡”400噸廚余垃圾,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來自市區的廚余垃圾每天被清運車送上山,其中的有機質經分解產生沼氣,脫硫凈化后可用于發電,發電產生的余熱又可以“回哺”生產環節,剩余的沼渣經過處理可變成營養土用于園林綠化的基肥,這是單個項目內部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小循環”。

廚余項目抓吊控制室
各個項目間共建共享資源成本,是園區內部的“中循環”——滲濾液廠負責收集處理園區內填埋場和垃圾處置項目產生的滲瀝液;協同處置項目作為園區的“托底”工程,將廚余廠和餐廚廠的沼渣、滲濾液廠的污泥、大件廠的木屑皮革等無法在本工藝環節中處理的廢棄物集中“吞下”,最終以焚燒發電再利用的形式實現能量循環。

垃圾進入協同項目進行處置
依托“小”和“中”循環,園區最終實現了廢棄物資源化回哺生產生活的“大循環”。以協同項目為例,據負責人介紹,截止到今年10月底,進場垃圾總量超過43萬噸,這些垃圾最終經成體系集中處理,變成電、綠化基肥、生物柴油等資源,僅發電量就達到了1.75億千瓦時,其中上網電量1.48億千瓦時。
三個循環環環相扣,才有了幾乎全覆蓋的“近零排放”。

協同項目中控室
02.
強工藝、嚴標準運營:
著力打造園區管理標桿
后端處置,是垃圾分類的“最后一公里”。福州要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后端處置的高效運營是攻關克難的關鍵。
大件(園林)項目負責回收處理修剪后的園林垃圾和家具等。偌大的廠區幾乎無人值守,工作人員只要坐在操控室,就可以完成垃圾破碎、脈沖除塵、自動空氣選擇等精細化處理工藝。據介紹,這是全國首個采用全自動化行車抓吊上料和處置的大件垃圾處置廠,整體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

大件(園林)項目現場
在廚余項目,為了解決傳統處理環節老大難的臭氣問題,采用設備定點臭氣收集與車間區域換風的臭氣收集模式,將臭氣集中輸送至處理系統除臭,采用“化學洗滌和生物濾池”方法對各個車間的臭氣進行雙重處理,嚴格控制排放標準。

廚余項目除臭系統
危廢項目針對可燃性危險廢物的焚燒特點,廢氣、殘渣排放量小,焚燒產生的煙氣經處理后排放指標達到歐盟焚燒污染物控制排放標準。同時采用合理、穩定的滲瀝液收集與導排系統,確保滲瀝液及時導排,配合完善的雨污分流措施及污染控制措施,減少滲瀝液的產生量。

危廢項目員工巡檢焚燒生產線
03.
重宣貫、強思想引領:
因地制宜創新環保宣教
2022年9月,紅廟嶺順利通過第八批國家級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國家評審,隨著園區環境、設施、服務持續升級,紅廟嶺園區陸續向公眾開放,成環保科普熱門“打卡地”。
廚余處置和協同處置項目通過沙盤展示、聲光電手段及實體展陳,打造集生態文明宣教、紅色黨建教育、垃圾分類示范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展館平臺。
在協同處置項目現場,市民可以近距離觀看抓斗運行的全過程,實地感受工藝流程;在廚余處置項目的環保宣教展廳,市民通過中控室大屏實景觀察自動化處置流程,還能看到資源轉化后變廢為寶的營養土樣品展示,了解分類處置的全過程。

企業代表來訪交流

向公眾開放參觀
“太神奇了!這和我們認為的垃圾處置‘臟亂臭’的傳統認知完全不同。”市民在參觀中實地感受垃圾處置的先進工藝,不住贊嘆。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近日,海環集團中標紅廟嶺第二輪滲瀝液特許經營項目,將負責該項目的投融資、提標改造(含設計)、運營、維護管理和合作期滿移交等工作。以此為抓手,集團在紅廟嶺園區的發展開啟新的篇章,為福州建設“無廢城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增添新的綠色動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