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 09:52
來源:中國固廢網
最近,東北等北方地區大雪紛飛,給不少居民出行造成了不便。在居民們按照以往經驗,認為積雪很快會被清除時,猛然發現往年都是正常進行的除雪工作今年變得“不正常”了,引發了不少居民與商戶的抱怨……咋回事兒呢?
近期,寒潮來襲,北方迎來今年首次大面積降雪,東北迎來了一年中最冷也最美的季節。但與此同時,不少東北居民也遇到了因“雪”而產生的糟心事。據了解,12月13日20時到12月15日12時,遼寧普降大雪。來自遼寧省氣象臺的統計顯示,本溪市明山區降雪量為8.7毫米,位列全省第10名。之后,本溪又出現一次降雪。經歷了這兩場雪,市區總降雪量達14.6毫米。
積雪給居民出行帶來了極大不便。不過對常年住在東北的朋友們來說,也不是啥大問題。下了雪就除雪嘛。
但往年都是正常進行的除雪工作今年變得“不正常”了,引發了不少居民與商戶的抱怨。據央廣網報道,一位家住遼寧省本溪市的居民反映,12月15日到12月19日的除雪進度明顯慢于往年。
在12月19日晚,明山區除運雪指揮部發布了一項通知,要求沿街單位“自掃門前雪”,成為了引發此次事件的導火索。

但受訪居民認為,這次除雪不力,未處罰相關單位,卻要處罰沿街商戶,有失公平。
不過,明山區委宣傳部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通知的依據沒有問題,可能是措辭生硬了一些,引起了一些市民不滿。” 商戶負責門前責任區的除雪工作施行多年,發通知也是督促沿街商戶做好分內的除雪工作,“而且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進行處罰。”這位負責人表示。
掃雪工作已被納入28億環衛項目
涉事環衛企業引爭議
2023年8月9日,本溪市主城區環衛作業市場化特許經營項目招標公告發布。
8月29日,該項目中標公告發布。供銷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118,000,000.1元/年的中標價中標該項目,特許經營期為24年。

項目實施范圍包括平山區、明山區、溪湖區三個市轄區內929萬平方米涉及的主次干道及街巷路的清掃保潔、綠化帶撿拾、道路灑水、除運雪等工作。
據供銷環境官網顯示,供銷環境隸屬于中國供銷集團,是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社屬企業。供銷環境目前擁有百余個在運營的城鄉環衛一體化業務項目,合同總額近200億元,服務人口超8000萬,服務面積近6000萬平方米;危險廢棄物年處置量8萬多噸,其中焚燒54100噸/年,填埋33450噸/年,服務客戶近萬家。
中國固廢網梳理發現,此次居民的不滿除了要求沿街單位承擔掃雪責任外,還有兩點:
第一,根據《本溪市城市除運雪規定》第十二條,除運雪責任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時限完成除運雪工作:
(一)實行機械化除雪作業區域應在雪停后12小時內除凈;
(二)主次干路及人行步道、公共廣場、公園、游園、商業步行街、集貿市場、停車場、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結合部應在雪停后24小時內除凈;
(三)居民小區甬路應在雪停后12小時內除凈;
(四)其它區域應在雪停后48小時內除凈;
(五)應當外運的積雪在雪停后72小時內運到指定排放地點。
此次環衛企業掃雪任務完成不夠及時,成為了當地居民不滿的原因之一。
第二,有報道顯示,本次除雪本溪市住建局按照“機械為主 人工掃雪為輔”的原則進行,到12月17日晚24時,主次干路積雪已經基本清理完畢,共出動融雪劑布撒車120多車次,布撒融雪劑2070多噸。出動推雪鏟車31臺、大型滾刷車5臺、小型人工雪滾10臺。雇傭社會力量鏟車23臺、大翻斗車55臺、垃圾壓縮車39臺、環衛作業人員1950人,共計清運積雪約41300多噸。
據媒體報道,在本次除運雪工作中,負責本溪市區除雪的供銷環境科技(本溪)有限公司集中力量優先搶通主干路。對于不適合機械化作業的背街小巷、人行步道、公交站點等區域,采取人工掃、堆、運等措施進行除運。
但對于這組數字對應的實際效果,一些本溪市民并不認可。除雪機械數量不足、更多依靠人力除雪也成為市民吐槽的焦點
“沒看到多少除雪車,都是環衛工在‘手動’除雪。”受訪居民表示。
這個說法得到了環衛工人的進一步印證:“基本沒有機械,我們已經連續幾天從早到晚加班,累得不行。”
環衛市場化議題再度引發關注
據本溪市有關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也是政府外包環衛服務的第一年,需要時間理順合作關系、進行磨合。這也意味著,這是供銷環境第一次應對當地的除雪工作。
該負責人還表示,第一場雪后,市里召開了調度會,外包公司也進行了表態、檢討,“第二場雪后做得就逐步好了起來。”
搞環衛服務市場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一方面,環衛服務市場化具有提高效率和質量、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推動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刺激行業發展等優勢所在。
另一方面,環衛市場化因其“公益”屬性屢屢被質疑,是否應該被交給市場來做。
但從我國國情以及頂層政策來看,是否應該搞環衛服務市場化早已有跡可循。
從現實情況來看,過去那套政府“管、干”一體的形式造成環衛領域缺乏競爭,效率低下,并且造成環衛作業機械化水平低等現象,已不適應時代的需求。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