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6 09:32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徐冰冰整理
據介紹,傳統的熱解氣化技術的燃氣化效率只有65%,傳統厭氧發(fā)酵技術的燃氣化效率只有45.7%,兩個技術協同起來以后的燃氣化效率可以高達85%,實現了質的突破。
第三個思考是熱化學法×生物法技術交叉的關鍵科學問題。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yè)在做這樣的嘗試,包括熱解氣化產生的燃氣通過生物法進行定向的制備,合成菌體蛋白或者生物乙醇等產物。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解決其背后的關鍵科學問題,開發(fā)定向調控的秸稈和有機廢棄物氣化技術,調控氣體比例并降低氣體中的 有毒因子,為氣體發(fā)酵提供可靠的氣體來源。
第四個思考是聯產調控方法。因為生物質本身的特點就是靈活多樣,產物特別多。以熱解氣化技術為例進行解析,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可以通過這個技術生成半焦、焦油和清潔燃氣等三類主要產品,然后通過對氣化過程精準的控溫、限速、控氧,實現氣液固產率調控;通過原料預處理、源頭調配、以及氣化控制,實現對炭產品的品質調控;通過氣化控溫、限時以及催化劑使用,實現對焦油的精確控制。
第五個思考是使能系統再造。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雖然在電能轉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同時存在波動性大、不穩(wěn)定的特點,而且轉化產品單一,主要以電、熱、光為主。生物質既是一種能源載體,也是一種能源的存在形式,因此,將已有的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電能、地熱能形成的這種初級能量產物耦合到生物質能上,可以實現能量向生物質能的傳遞與儲存、能量品質的提升,增強能源系統韌性。
這其中主要有兩個思路,一個是多場耦合使能系統驅動的一次轉化(能量),用太陽能或風能強化生物質的熱化學轉化過程;一個是多場耦合使能系統驅動的二次轉化(能質),用太陽能、風能形成的電去強化生物質熱化學轉化的產品屬性。
第六個思考是仿生設計與材料思路。用白蟻、牛胃、海洋仿生或者人胃的思路來去優(yōu)化或者設計創(chuàng)新生物質能源利用過程。比如研究須鯨如何獲取和轉化巨額能量,結合熱能、化學、生物、信息、材料、機械等多學科領域交叉的仿生技術思路,實現生物質的更高效的利用。
陳冠益教授帶頭,圍繞六大主要方向展開研究
李健介紹了他所在的研究團隊。團隊的總體研究方向是以多源生物質固廢為原料,基于熱解氣化為主,水熱、焚燒為輔的技術手段,開展環(huán)境、熱能、生物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研究。
該團隊擁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團隊負責人是陳冠益教授,是天津商業(yè)大學的副校長,天津大學/西藏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IEA(國際能源署)生物質氣化專題中國專家代表,ISO國際標準化組織TC255委員會--生物質燃氣環(huán)境與安全小組召集人。同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第三屆全國創(chuàng)新爭先獎、第九 屆僑界貢獻獎一等獎、國際生物過程學會(IBA)的Pandey杰出貢獻獎。
顏蓓蓓教授是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天津市青年科技獎、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程占軍教授也是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陳冠益研究團隊主要圍繞以下六個方向展開研究工作。
第一個研究方向是面向氫-肥聯產的溫和氣化。通過控制關鍵反應環(huán)節(jié)實現產品產量、品質定向調控。
第二個研究方向是基于厭氧發(fā)酵預處理的新型氣化。這是新型生物質氣化技術思路,目前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五六年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健介紹,輕度發(fā)酵(可控預處理)能夠有效改善厭氧發(fā)酵剩余物的理化特性,通過梯度控制,制備可用于熱化學燃氣化的沼渣沼液。生物質原料經厭氧發(fā)酵微生物解聚后再進入氣化過程可有效降低氣化焦油的產生。
第三個研究方向是面向焦油徹底在線脫除的焦油微波催化裂解。傳統的生物質氣化面臨非常嚴重的焦油問題,容易形成堵塞管道,降低燃氣效率,導致安全運行風險。針對這樣的問題,研究團隊專門研發(fā)微波裝備脫除焦油,焦油脫除效率高于93.77%。充分發(fā)揮微波效應(等離子體)、熱效應和金屬催化效應協同作用,改變焦油裂解路徑,抑制積碳生成。同時團隊也研發(fā)了一系列裝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個研究方向是面向多源工業(yè)有機固廢的熱解技術。主要是工業(yè)有機固廢(油泥、廢輪胎,合成漿等)的熱解氣化,工業(yè)有機固廢無機組分含量高,處理過程環(huán)保要求高,熱解氣化可實現對此類垃圾的有效減量、資源化利用以及污染控制。
第五個研究方向是熱解、氣化、燃燒過程模擬。這方面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對于反應過程的機理方面的解析,團隊擁有比較領先的監(jiān)測分析平臺,即同步輻射光電機質樸分析技術。結合對于反應路徑的構建,以及反應過程中各種能量的計算形成了對路徑的模擬,再用這樣的模擬對反應產物進行預測。這個反應產物的預測可以用在內燃機燃燒過程中發(fā)動機的點火、熄滅、火焰?zhèn)鞑ヒ约拔廴疚锏目刂坪歪尫拧?/p>
同時,團隊也進行了低品質燃氣的無焰燃燒模擬,氣化燃氣組分復雜、熱值低、且含雜質,造成點火困難、燃燒不穩(wěn)定、污染物不易控制。團隊研發(fā)了無焰燃燒技術,可以實現低熱值,低品位氣的高效清潔燃燒。
團隊還對生物質熱解氣化進行了反向模擬設計,對于輸入端進行數據的提取,然后輸入到新型的熱解氣化模型過程中,建立起來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影射關系,再利用啟發(fā)式算法和模糊控制理論實現逆向控制。通過了解客戶的需求,逆向推出客戶適合的氣化爐爐型和氣化工藝。針對這一研究,團隊申請了國際發(fā)明專利,獲得了很多軟件著作權。
第六個方向是面向未來固廢的光氧化-熱解。基于光固化3D打印廢塑料的光敏特性及熱解處置的能源化潛力,團隊提出光氧化-熱解耦合技術思路,可以有效去除光引發(fā)劑,提高熱解油的H/C比,實現熱解油的輕質化,從而提升熱解油品質。
在以上研究領域,陳冠益團隊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2015年,農林廢棄物清潔熱解氣化多聯產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和基于3S維度的生物質固廢清潔高效燃氣能源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分別在2015年和2020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陳冠益教授為第一獲獎人。同時,還拿到了省部級一等獎5項。累計發(fā)表文章450余篇,授權發(fā)明專利70余項(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軟件登記6項,制定標準5項,主參編專著9部。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huán)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huán)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