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14 09:2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劉彤整理
在2025年(第十二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上,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院長俞偉偉作了題為“智慧環衛數字化平臺建設探討”的主旨演講。
6月20日,“2025(第十二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在上海正式召開。恰逢“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與“十五五”藍圖徐徐展開的關鍵交匯節點,本次論壇以“數智賦能‘十五五’創新驅動贏未來”為主題,誠邀行業各界精英齊聚一堂,凝聚信心,碰撞智慧,共商“十五五”背景下行業的智能化共創之策與低碳化升級之路。
會上,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環境院)黨委委員、副院長俞偉偉作了題為“智慧環衛數字化平臺建設探討”的主旨演講。
他表示,智慧環衛的建設目標,應通過應用互聯網(Internet)、地理信息系統(GIS)、物聯網(IoT)、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分析(Big Data)、人工智能(AI)等技術,對傳統環衛進行智慧化賦能,以全面提升環衛行業運行效率與服務質量為目標,以環衛業務的智慧化、綜合化、精益化、綠色化為核心,以智慧決策和創新協同為特點,對環衛管理所涉及的人、車、物、事進行全過程實時管理和系統優化。

俞偉偉
01背景需求: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
當前,在全域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外在要求下,國家信息規劃和數字中國建設布局規劃均強調加強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
國家政策層面,2021年《“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數字生產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民生建設;2022年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體系推進政府治理流程優化、模式創新和履職能力提升,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政府運行新形態;2023年《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要求,全面提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化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2024年《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強調,打造線上線下聯動、服務管理協同的城市共性支撐平臺,構建開放兼容、共性賦能、安全可靠的綜合性基礎環境。
俞偉偉表示,環衛領域進行智慧化、數字化改革,既是全域數字化轉型的外在要求,也是環衛現代化發展的內需驅動,更是應用新質生產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企業運行效率和公眾參與體驗的必然選擇。
環衛行業正面臨著作業量持續增長、要求不斷提高的挑戰。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使得傳統環衛企業依賴人工的效能日益不足,加之政府預算全面下調,過緊日子成為常態,對績效的要求進一步提升,驅動環衛行業從勞動密集型向產業化、現代化轉型。數字驅動成為必然選擇,政府側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管理效率、強化監管治理效能,合理分配經費資源;企業側則優化作業流程、提升作業效率、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降低運營成本,實現降本增效;公共側通過數字化方式提升環衛服務體驗,開展環保教育與宣傳,強化公眾參與機制。
此外,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創新推動也為環衛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構建固廢“收、運、處、用”全鏈條、全對象、高標準數字化治理體系。
底層物聯網技術與設備為智慧環衛平臺提供了硬件基礎,中間層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實現了海量數據的高效儲存與處理,應用支撐層則得益于GIS與數字孿生技術的進步,實現了異構數據整合,并為高精度可視化呈現提供支撐。

02發展現狀:從智慧環衛雛形到智慧決策、效能提升的演進
伴隨政府管理體系變革,智慧環衛平臺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自己干→請人干。行業管理從大包大攬轉向引入市場化企業服務,實現從“運動員”到“裁判員”的監督、管理方向轉變,嘗試將線下表單拉到線上,實現業務流程線上填報,構建了智慧環衛的雛形,但數據壁壘多,呈現數字碎片化特征。
第二階段,粗放式管理→精細化監管。逐步意識到人工監管存在效能差與監管盲區的問題,開始應用物聯網設備與技術,如定位、智能卡牌等,實現監督管理數據自動采集與上傳,聯通整個環衛作業服務體系,構建智慧環衛1.0,呈現精細化、平臺化特征。
第三階段,精細化管理→智慧決策、效能提升。通過“大數據+綜合平臺”模式,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基本實現全程覆蓋和閉環管理,前端通過智能終端感知設備進行數據采集,中端打造線上線下聯動、服務管理協同的智能中樞平臺,后端智能分析、智能調度、智能監管、輔助決策,深化各類場景應用。智慧環衛2.0可實現狀態自動感知,數據分析深度應用,呈現高效化、智能化的特征。

然而,當前智慧環衛平臺仍面臨諸多痛點。俞偉偉表示,當前政府側存在系統協同性較差、數據鏈路不貫通的問題,智慧行業體系標準不健全,與其他行業標準銜接不順暢,底層技術滯后,不滿足信創要求;企業側則面臨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綜合性人才缺乏的挑戰;公眾側在參與智慧環衛體系過程中感受不佳,存在隱私泄露擔憂。
03建設構想:標準引領下的系統構架與功能實現
智慧環衛平臺體系的建設需有標準體系引領。
俞偉偉談到,在系統框架設計之前,上海環境院對標分析了與目標較為接近的城市運管服平臺標準體系,該標準按照城市運管服務的業務流程劃分為技術與通用、運行與監測、管理與監督、服務與評價等部分,但這套技術體系標準對環衛行業的指導性相對較弱。上海環境院參照類似體系邏輯,用標準化做法來指導系統的構建。
目前上海環境院主編的行業標準《智慧環衛系統技術標準》正在開展報批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俞偉偉表示,系統架構的整體建設目標是通過應用互聯網(Internet)、地理信息系統(GIS)、物聯網(IoT)、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分析(Big Data)、人工智能(AI)等技術,對傳統環衛進行智慧化賦能,以全面提升環衛行業運行效率與服務質量為目標,以環衛業務的智慧化、綜合化、精益化、綠色化為核心,以智慧決策和創新協同為特點,對環衛管理所涉及的人、車、物、事進行全過程實時管理和系統優化。
在“以提升政府管理部門服務監督的質量為核心,以提升企業的項目運營管理效能為中心,以服務眾多公眾的感受為匠心”的最終目標下,上海環境院建設了“1+1+N”體系架構,構建“數據中樞-態勢統攬-場景應用”三級聯動機制,即1個大數據底座+1個綜合展示大屏+N個智能應用矩陣。
架構的核心功能涵蓋業務指導、監督檢查、監測分析、綜合評價、指揮協調、決策建議、公眾服務等,針對不同業務對象進行定制化選擇和開發。
同時,智慧環衛數字化平臺具備垃圾收運路線優化、精準報時式收運、全程分類效果評價及溯源、全過程閉環監管等多亮點功能。
俞偉偉總結道,上海環境院將全套系統進行整合應用后,可有效解決當前大部分同類環衛平臺“重前端、輕后端”的問題,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門進行整體性管理,實現對整個過程的閉環監管,即達成“一網管、一屏觀”的能級提升。
04未來需求與發展設想:構建全流程、全品類的智能環衛管家
面對未來需求,智慧環衛數字化平臺需向更加智能、閉環、便利與協同的方向發展。
俞偉偉表示,面對綠色、低碳、無廢、循環、無人、智能的新要求,以及大語言模型、算法算力、感知能力的新發展,智慧環衛數字化平臺需做到更加智能、更加閉環、更加便利、更加協調的新提升。未來將大語言模型應用、固廢碳管家、無人智能裝備聯動部署、全流程追溯及認證、多維成效綜合評估等新功能陸續加入到智慧環衛平臺的構架中。
“基于未來的發展功能,上海環境院旨在將全流程、全品類、精細化的智慧環衛平臺進一步打造躍升成為智能環衛管家,具備完善的智能監管體系、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實現數據驅動決策,擁有智能解決方案。”俞偉偉最后總結道。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