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14 13:09
來源:央視新聞中國之聲
作者:薛濤
“中國的垃圾不夠燒了”,這個話題近日頻頻沖上社交媒體熱搜。從“垃圾過剩”到“垃圾不夠燒”,是否屬實?原因是什么?垃圾焚燒產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以下是央視新聞中國之聲的采訪。
01垃圾不夠燒?確實存在

垃圾焚燒廠全貌(圖片由西咸北控提供)
馬科軍:目前確實垃圾量不夠燒。像我們這個垃圾焚燒廠的話,原來設計是日處理3000噸,年處理100萬噸。現在,一天的進廠量大約在2000噸,而年處理量在80萬噸左右,從21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
陜西西咸新區北控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科軍向記者介紹目前公司面臨的“垃圾困境”。
曾經,“垃圾圍城”一直困擾著中國大城市的發展,如今,垃圾就真的不夠燒了嗎?來看一組數據,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24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初步核算,2024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26236.62萬噸,無害化處理能力115.55萬噸/日,無害化處理量為26198.58萬噸。可見,絕大多數的生活垃圾都已經被無害化處理掉了。
而垃圾焚燒廠的運轉情況如何呢?記者從前身為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長期從事環保領域固廢研究的E20研究院了解到,近兩年,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為60%左右。全國各地區產能利用率在50%以下的處理規模占比為16%。可見,垃圾不夠燒的情況是存在的。
02從“垃圾圍城”到“垃圾荒”原因是什么?
從“垃圾圍城”到“垃圾荒”,中國大概用了20多年時間。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垃圾變少了嗎?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給我們提供了一組數字。
薛濤:我們城鎮地區的生活垃圾清理量是波動中小幅上升的趨勢。2019年是3.11億噸,20年3.03億噸,2021年3.17億噸,22年3.11億噸,23年3.22億噸。所以它并不是垃圾不夠燒的主要原因。
然而,對比另一組數字,似乎可以找到垃圾不夠燒的原因所在。
薛濤:2019年我們的垃圾焚燒實際處理量是1.35億噸,20年1.63億噸,21年2.08億噸,22年2.32億噸,23年2.52億噸。垃圾焚燒的實際處理量是在大幅提升。
可見,垃圾焚燒產業的快速擴張才是“垃圾饑餓”現象的主要原因。2023年,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926家垃圾焚燒廠,2029臺焚燒爐。這個數據意味著什么?從全球來看,中國的垃圾焚燒廠,日處理能力超過110萬噸/日,占全球總處理能力的比例為60%左右,處理規模遠高于歐美日三個地區的總和。

薛濤表示,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運營模式主要是特許經營。這種模式下,地方在建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時,當地政府不需要立即支付大額款項,因此項目上的速度就會很快。
薛濤:由于垃圾焚燒的商業模式相對順暢,相對閉環,投融資的結構相對合理,跟政府的邊界相對清晰,外包市場化運營也就相對順暢。自然,產業的力量、技術的轉化、制造優勢的進入,以及對接資本形成較好的融資結構。也就帶來了發展可能會速度非常快,進而可能帶來過度發展的問題。
同時,這種“饑餓現象”背后還有規劃與現實出現誤差的情況存在。馬科軍說,有些城市規劃按戶籍人口測算,但實際常住人口可能比戶籍人口少。有些地方政府為降低垃圾外運成本,傾向于自建焚燒廠,缺乏跨區域協調機制。此外,部分縣鎮由于垃圾收集率低、填埋處理慣性等因素,也造成了可焚燒垃圾供應量的不足。
馬科軍:一般城市規劃配套時,要考慮機組維修時間,設計產能會有一定冗余,以便做到城市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03我國垃圾焚燒廠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當垃圾出現“供不應求”的時候,國內的垃圾焚燒廠開啟了“花式搶垃圾”大戰。大量公司積極拓展工業固廢、餐廚垃圾、市政污泥等多元垃圾處理服務,提升項目的盈利能力。那么,目前國內的主流垃圾處理方式都有哪幾種?面對當下的局面,垃圾焚燒廠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主流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垃圾填埋,另一種就是垃圾焚燒。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顯示,200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處理量占無害化處理比例為85.2%,焚燒比例僅為9.8%;到2023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占比下降至7.5%,焚燒處理比例上升到82.5%。馬科軍表示,由于垃圾焚燒存在諸多優勢,目前已經成為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處理方式。
馬科軍:這種垃圾焚燒相對于機械填埋的優點,一個是做到了減量化,原來一噸垃圾經過焚燒處理,其重量可以減至25%左右,其中有22%左右的爐渣。爐渣還可以進行綜合利用,作為建筑材料;另3%作為危險廢棄物進行處置;還有一個資源化,垃圾處理完以后,一噸生活垃圾可產生400多度上網電量,鍋爐產生的蒸汽也可對外供熱,進行資源化利用;再有就是無害化,焚燒處理可以大幅降低環境污染。
近幾年,垃圾焚燒產業的技術創新也亮點不斷,馬科軍企業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燃燒控制系統,能根據垃圾成分自動調節爐排速度和風量,使熱效率穩定在85%以上。這套系統讓西咸北控每年可多發電1500萬千瓦時,相當于節省標煤1220噸。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