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29 14:48
來源:光大環境
變不可能為可能,一座傳統能源企業正經歷著脫胎換骨的蛻變。光大環境旗下光大生物能源(漣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漣水項目”)扎根古楚大地六年間,從最初的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起步,到建設一般工業固廢處置及熱電聯產二期項目,企業逐步構建起能源生產與環保協同發展的基礎框架。然而當國家“雙碳”戰略的浪潮席卷而來,這個曾經安穩發展的企業猛然發現自己已走到了必須做出選擇的十字路口。

“燃料成本每年吞噬1.2億元,而秸稈價格像過山車般波動。”項目生產負責人的回憶揭開了企業最艱難的往昔。隨著“減污減碳”成為國家硬性指標,環保政策持續收緊;新能源技術的快速迭代更讓傳統生物質發電面臨被淘汰的風險。一方面是國家取消生物質發電補貼,另一方面則是原料供應鏈危機日益凸顯——秸稈收購價格持續攀升,外地燃料依賴度過高導致運輸成本占比巨大,樹皮、樹枝等輔料價格居高不下,企業利潤率被壓縮到臨界點。
更嚴峻的是市場空間的隱憂。用熱需求增長乏力,原有熱用戶規模難以支撐產能釋放,供汽能力與市場需求出現嚴重錯配。“我們年處理秸稈20萬噸,蒸汽產能近50萬噸,但市場需求跟不上。”項目副總經理的焦慮道出了核心困境。企業站在了轉型或消亡的懸崖邊緣,一場背水一戰的二次創業就此拉開序幕。

面對生存危機,企業將改革利劍首先指向成本控制。在燃料端,一場供應鏈革命悄然啟動:
建立43家本地秸稈收運單位,形成良性競爭機制,實現秸稈年收集量突破25萬噸,有效擺脫外地燃料依賴。秸稈、樹皮、樹枝等燃料成本得到合理調控;對稻殼等小品種燃料實施點對點直供模式,使得燃料供應體系得以優化。通過這些措施,各項燃料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構建了更為合理的收儲體系。
在固廢處置端,企業積極創新,構建了靈活的價格動態調節機制。通過深入預判市場趨勢,實施全年季節性動態管理策略,保持合理庫存,有力保障連續穩定供應。同時,企業與當地環保部門緊密合作,依法依規搭建固廢管理平臺,推動收購量穩步增長,價格更趨合理。此舉不僅優化了市場競爭機制,還促進了市場開發體系的完善,為固廢處置行業的健康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與此同時,市場開拓攻堅戰全面打響。企業突破“坐商”思維,與政府招商部門協同制定供熱“優惠套餐”,涵蓋價格優惠、質量保障等核心條款。招商團隊遠赴深圳、上海等經濟前沿城市,在招商推介會、產業論壇上聯合宣傳供熱優勢。“客戶等不來,我們就主動創造需求。”項目負責人說。戰略轉向帶來顯著成效——高溝工業園7家企業、漣水食品產業園5家企業相繼入駐的同時,也為項目新增年售汽量16萬噸。
為鞏固市場成果,企業推出“保姆式”服務體系:組建政企聯合服務專班,承諾3個月定接入方案、半年完成供熱建設;建立用汽單位生產數據庫,精準匹配停爐檢修周期;設立計量管理專員,實施蒸汽品質全程監控,定期回訪校驗,全力保障供氣品質和穩定性。這些舉措使客戶滿意度大幅提升,續約率達100%。

當傳統業務重煥生機時,企業已將目光投向更遼闊的新能源賽道。2023年,隨著與江蘇今世緣酒業、漣水經濟開發區簽署零碳園區合作協議,全國首個“光儲充一體化”示范工程正式啟動。

光大環境今世緣零碳園區項目

光大環境臨港零碳園區項目
這個總投資2.36億元的戰略項目包含三大核心模塊:
1. 55MW光伏發電矩陣,覆蓋園區屋頂資源
2. 17.5MW/35MWh儲能系統,實現能源時空轉移
3. 智能充電網絡與虛擬電廠控制平臺實現能源智能管理
“我們構建了‘光、儲、充、冷、熱、電、云、碳’八維協同體系,創新采用‘光伏+儲能’開發模式,在綜合能源管理、碳匯資源開發、碳市場交易等領域積極探索。”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目前,今世緣20MW屋頂光伏、臨港15MW光伏已并網發電;1.2MW/2.8MWh用戶側儲能及360KW充電樁項目進入施工沖刺階段。
測算顯示,項目全面投產后年生產綠電將超3500萬度,創造營業收入約1500萬元。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其打造的“低碳工廠”模板已在江蘇省復制推廣,為工業園區碳中和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在企業轉型深水區,項目團隊將作風建設作為突破口,深化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為二次創業筑牢紀律防線。在安全生產領域,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將安全環保理念深植每個崗位,今年以來隱患排查整改率達100%。

最具突破性的是人才機制的革新。企業確立“重德才、重實績、重公論”的用人導向,推行“事上看、事上練、事上選”的選拔機制。對敢擔當、有實績的干部大膽任用;對臨陣退縮、不作為者堅決調整。近兩年新提拔的12名中層干部中,9人來自生產研發一線,3人是90后技術骨干。“讓想干事的人有機會、能干事的人有舞臺”的用人哲學,激活了組織內生動力。

六載深耕終結碩果。企業不僅擺脫生存危機,更實現從傳統能源供應商向零碳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華麗轉身。在經濟效益維度,年利潤實現突破,創歷史新高。燃料成本實現動態控制,供熱收入穩步增長。在產業引領層面,其創建的零碳園區模式涵蓋能源生產、存儲、消納全鏈條,成為江蘇省首個通過認證的碳中和工業園區,為行業提供了明晰可借鑒的轉型方法論。
站在新起點回望征途,一個曾為生存焦慮萬分的項目,正教我們如何建設零碳未來。隨著二期15MW光伏項目即將并網,三期碳交易平臺啟動設計,漣水項目的“零碳版圖”仍在擴展。其以園區為紙、科技為筆繪制的綠色畫卷充分展示,在雙碳革命的浪潮中,唯有向新而行者,方能破局重生。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