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9-18 17:28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易簡乾
前文提到的瑞金項目中,中標方廣東濟通集團有限公司、湖北宏宇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的中標價為14022400元,僅為預算的61%,遠低于預算。行業也普遍猜測,是否是因低價中標后,無力履約,才導致中標方棄標。
當然,內部因素還涉及到,公司戰略轉型,退出某些細分領域,聯合體內部分歧等原因,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
外部因素:甲方支付困難,環保企業“被動”棄標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 環保行業越發內卷。環保企業也陷入“干吧,現金流緊張。不干吧,項目稀少機會珍貴 ”的兩難抉擇。
圣元環保就屬于此例,在它的棄標函中就明確提到了:“由于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公司運營的其他項目所在地甲(cai)方(zheng)支付能力出現問題,導致無法及時支付運營款項,進而引發經營困境。這直接影響了公司履行本項目履約保證金及墊付項目初期的過渡運營費用的能力。目前,公司已面臨部分人員流失的困境,這使得項目無法按要求及時配齊作業人員。經過綜合考慮,公司決定放棄該項目中標資格。”
由此可見,不僅是當事項目的支付能力能影響環保企業,其它項目的支付能力也在嚴重制約環保企業在新項目的施展。
綜合以上的棄標案例,環保企業的棄標行為并非單純“反直覺”,而是在經濟壓力、內部經營困境、項目風險及政策不確定性綜合作用下的理性選擇。盡管可能面臨行政處罰和聲譽損失,但相比強行履約導致的更大虧損,棄標成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決策。
在此情況下,環保企業需理性投標,避免惡性低價競爭。而甲方應優化評標機制,如提高技術分權重、設置成本底線等。在宏觀政策層面需加強信用監管,但同時也要改善項目條件,如明確支付保障、合理分配風險等。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