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11-03 09:39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水網
中國水網從澎湃新聞了解到,該報記者發現網上多款熱銷低價“營養土”鎘、鉛、鋅等重金屬含量超標,于是赴江蘇淮安、泰興、南京和安徽亳州等地,對低價“營養土”產業鏈展開暗訪調查。
中國水網發現,污泥非法處置問題屢見不鮮,時常有不法分子為了利益,未經無害化處理僅通過簡單過篩,就將污泥加工制作成有機肥、營養土或非法填埋等。
種種事件引發了行業對污泥處理處置問題的關注。污泥處理處置有哪些方向?背后存在哪些難點?
01.污水廠污泥未經處理做營養土
澎湃新聞記者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調查時,一家營養土公司——淮安鴻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老板直言自己沒有固廢處置資質,網銷的低價營養土,全用的是這里挖地基的渣土,但他無法出具檢測報告。記者現場裝取了一袋“營養土”送檢,結果顯示,鉛、鎘、鋅含量均超標。
記者在江蘇淮安、安徽亳州等地溯源調查發現,具備一般固廢處置資質的工廠為了獲取處置補貼費用,大量接收城鎮污水廠污泥、造紙廠等工業污泥,以及廢棄渣土等作為原料。
在江蘇省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查到淮安沃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登記情況。天眼查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冊資本248萬人民幣,曾因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等問題,多次被處罰。
另一家營養土企業——淮安沃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記者檢測出重金屬超標最嚴重的“花香泥”牌營養土的廠家。據公開招標文件顯示,沃隆農業曾多次中標污水處理廠、石油礦業、煙草等公司的污泥、白水廢棄物、鉆井水基泥漿巖屑及泥餅等固廢無害化處置項目,有的項目中標金額達數百萬元。
當地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存在“中介”幫助候選公司獲得中標資格,從中抽取一定費用。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張玉彬告訴澎湃新聞,這樣的問題土壤不建議用來種植蔬菜,土壤中的重金屬會被蔬菜水果吸收。若被人食用,腸道會吸收這些重金屬,對人體產生健康危害。若人體皮膚直接接觸這些受污染的土壤,也可能吸收重金屬,造成健康危害。

圖片制作來源為澎湃新聞
02.污泥非法處置問題頻發
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問題污泥被用作各種用途引發社會輿論的情形不在少數。
近日,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大運河環境資源法庭巡回審理了一起污泥非法處置案件。多年前,泰州的卞某某創辦了制造廠,生產無縫鋼管。而由于工藝原因,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廢水、污泥,需要進行專業處理。為了省下1000元/噸的處置費用,卞某某在9年時間內默許、授意他人對4000多噸污泥進行填埋,其中還有近30噸有毒性危險特性,屬于危險廢物,造成公私財產損失高達300余萬元,對當地土壤及地下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大運河環境資源法庭作出一審判決:卞某某犯污染環境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九個月,并處罰金。
2024年,央視曝光河北石家莊無極縣有不法商家為追求利潤,在有機肥中摻入劣質原材料,甚至使用危險廢物污泥來制作有機肥,嚴重威脅生態和糧食安全。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有中間商從當地皮革廠商收走污泥,不進行無害化處理,等待自然干化后就發往全國各地。某中間商告訴記者,危險廢物轉移五聯單確實繞不開,但他們有辦法瞞天過海。他說,通過虛開危險廢物轉移五聯單的方式就能讓相當一部分污泥逃避監管。
一直以來污泥堆肥路線的安全性一直受到公眾的質疑。河北危廢污泥作有機肥的問題暴露之后,讓污泥堆肥路線“雪上加霜”。
2022年4月,第二輪第六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中,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河北省發現,邢臺、唐山、衡水棗強等地部分企業長期違規處置污泥,環境風險隱患突出,一些地方監管不力。
在邢臺,隆堯縣正祥牧業有限公司未辦理相關審批手續,以養殖蚯蚓名義,與邢臺市污水處理廠、第二污水處理廠等19家單位違規簽訂污泥處置合同,非法接收生活和工業污泥8.8萬余噸。接收污泥后,該公司僅利用少量污泥養殖蚯蚓,其余大量污泥都非法傾倒堆放在耕地上,侵占耕地面積超過226畝。
2021年4月,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發現,遼寧朝陽因污泥處理設施不足長期違法臨時堆存40余萬噸污泥,環境風險隱患突出。朝陽市緊急委托三家企業應急處置新產生污泥和臨時堆存污泥。因三家企業處理能力不足以及還有兩家企業未辦理相關審批手續,也未按照國家有關工藝規范要求對生產設備進行改造。相關責任部門沒有對污泥處置過程實施有效監管,應急處置演變成長期違法處置。
種種案例觸目驚心,引發了社會的討論,也引發了人們對污泥處置問題的關注。
這些案例也引起行業的深刻思考,為什么問題企業可以頻頻中標關乎環境安全的處理處置項目,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污泥,為什么會悄無聲息的流入市場買賣,甚至全網直播銷售?為什么記者冒著危險暗訪披露的亂象,往往只是引起一段時間的關注和熱議,等等,這些問題的背后的根源性問題,可能是化解相關亂象的真正關鍵。
03.污泥農用被“一刀切”,或因存在監管風險
從處置的角度,目前污泥主要有三種出路:土地利用、填埋和焚燒。早期,污泥衛生填埋因簡單易行、處理效率高、成本相對小而曾“獨領風騷”,但因為其占地大且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也一直備受詬病。隨著各地原生垃圾不再填埋,以及資源化的政策趨勢,污泥填埋基本走到了盡頭,土地利用與污泥焚燒成為當前政策主要的鼓勵方向。
按照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學院副院長、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的說法,土地利用主要包括農田利用、林業利用,以及土壤改良,是污泥處置資源化最主要的方向。在歐洲,有四分之一的污泥被填埋,十分之一被焚燒,超過一半的污泥進行土地利用;主要是農業循環利用,林業、園林和土壤改良用量很少。但在我國,污泥產品被明確禁止農業利用。(推薦閱讀:王洪臣:污水處理廠穩定運營,需要破解政策難題)
農業行業標準《NY/T 525-2021有機肥料》明確規定:有機肥料生產原料應遵循“安全、衛生、穩定、有效”的基本原則,優先選用附錄中的適用類原料,禁止選用粉煤灰、鋼渣、污泥、生活垃圾(經分類陳化后的廚余廢棄物除外)、含有外來入侵物種的物料和法律法規禁止的物料等存在安全隱患的禁用類原料。
由于污泥農用受政策限制,目前污泥的土地利用仍然以園林綠化用土、鹽堿地修復等為主。
國內對污泥農用的可能性進行“一刀切”背后的原因,也或許是出于對監管的憂心,害怕發生類似此次“營養土”與2024年石家莊無極縣有機肥的事件。
杭世珺曾分析,禁止污泥產品農業商用,一個主要原因應該是管理部門擔心污泥泥質不好——經常有一些不達標的工業廢水被偷排到生活污水管網里或附近河體里,工業污水產生的污泥,成分復雜,隱藏的風險較多。政府雖然也對工業污水偷排有所查處,但因為工業排污監管不力,以及管網建設和管理不到位,這種問題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
同時,協同焚燒作為主要的污泥處置方式之一,如借助水泥窯、電廠、垃圾焚燒廠等設施協同處置污泥。
從當前的政策上來說,大方向也是鼓勵協同處置,但協同處置仍需要有一個頂層設計,特別是收費機制。對于需要自費處理污泥的污水廠,什么樣品質的污泥該收多少錢?如何核查和監控?這需要建立起相應政策,制定一個公開透明合理的價格機制,讓污水廠和焚燒廠可以雙向選擇,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垃圾焚燒廠協同處置污泥市場的發展。
目前行業也尚未對污泥摻燒形成技術上的共識,未見國家/行業頒布標準、規范或技術指南,摻多少?怎么摻?焚燒過程的技術參數怎么確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如何修訂?這些關鍵因素尚不明確,也讓不同部門間的管理溝通與協調困難重重。
尤其是在當前雙碳目標下,傳統以簡單棄置為導向的粗放和單程式處理處置模式將逐漸被資源循環利用驅動的物質、設施、產業多元協同模式所取代。
在張辰大師團隊的一篇論文中就提到,對于污水污泥,應優先采用能源化和資源化途徑,如高含固、協同厭氧消化,提高產氣率、降低CH4散逸等排放。土地利用受限時,積極采用熱解碳化工藝,采用焚燒工藝時應重視低品位余熱的回收利用。對于管渠污泥和河湖底泥,重點在于去除雜質后無機顆粒的建材、工程利用,充分利用無機質替代天然黏土,減少自然資源開采,并盡量減少長距離運輸帶來的碳排放。
由此,在討論污泥處理的挑戰和出路時,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污泥的處理和處置不僅需要考慮技術的可行性,還要兼顧經濟成本、環境影響以及政策導向。雖然土地利用和污泥焚燒是目前的主要方向,但要實現污泥的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還需要政策的支持、技術的創新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