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11-06 09:32
來源:中國水網
企業若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走“基礎服務+增值服務”之路。就像食堂:一樓提供基本餐食,保障貧困學生吃得起;二樓提供特色小炒,滿足高支付意愿群體。只做基礎服務,企業只能微利生存,無法上市融資;唯有疊加增值服務,才能打開盈利空間。
這也解釋了為何近年來國家不再大規模拓展環保新領域(如地下水、土壤、海洋治理)——并非不重視,而是公共財政無力支撐。環境產業必須從“末端治理”向“系統服務”轉型。
(三)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
文件開宗明義指出:“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這一判斷具有根本性意義。它意味著,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再局限于“末端治理”,而是要將綠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如果未來的產業體系、城市運行、生活方式本身就能實現綠色循環,那么對末端污染治理的需求自然會大幅減少。從這個邏輯出發,純粹依賴末端治理的環保模式,已難以為繼。事實上,自2017年以來,傳統末端環境產業就已顯現出“夕陽化”趨勢。
當前政策導向已明確轉向“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四位一體協同推進,并且將“降碳”置于首位,凸顯節能優先、源頭減量的戰略意圖。環境產業的使命,也從單一的“守護碧水藍天”,升級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與“增強綠色發展動能”的雙重任務。
(四)系統治理成為環境治理的核心路徑
與綠色發展相配套的,是治理方式的根本轉變——從點狀、碎片化治理,全面轉向系統治理。
文件強調要“更加注重源頭治理”,并提出“三個協同”:
·減污降碳協同:將環保與雙碳目標深度融合,避免“為治污而耗能”;
·多污染物協同:統籌水、氣、固廢、土壤等要素,實現一體化治理;
·區域協同: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推動污染物跨區域合理配置與處置(例如,允許廢物在嚴格監管和經濟合理的前提下跨地域處理)。
這一理念,正是總書記多年來反復強調的“系統施治”思想的深化。早在2015年治水“十六字方針”中,就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后來的“河長制”“湖長制”,本質上也是通過“一個責任人統籌多部門”,解決“九龍治水、各自為政”的低效問題。
今天,“系統治理”已從理念走向制度安排。未來,環保項目必須從流域、區域、產業全鏈條視角進行整體設計,才能實現成本最優、效果最佳。點狀治理不僅效率低下,更因缺乏資金支持而難以為繼。唯有系統化、集成化、低成本的綜合治理模式,才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05 兩大外部變量:中美博弈與人工智能
當前,所有產業都深受兩大變量影響:中美戰略博弈與人工智能革命。
(一)中美博弈是決定性外部約束
中美對抗不結束,金融不敢大幅寬松,地方財政難解困,企業應收款問題就難以根治。我國金融體系仍是相對短板,一旦大水漫灌,易遭外部做空。因此,政策必須保持克制,等待“水落石出”。
我們唯有堅持,守住基本盤,等待戰略窗口。
(二)人工智能是破局關鍵機遇
另一方面,AI正帶來顛覆性機遇。未來不需要那么多人工作,但留下來的必須是“神人”“超人”——即能駕馭AI的人才與企業。
我們已在智能化領域探索出可行路徑,雖經歷波折,但方向正確。今年公司可能仍然困難,但轉型已見曙光。只要堅持下去,一旦外部環境改善,必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06 結語:變局蘊含機遇,挑戰激發斗志
同志們,當前我們正處于戰略轉型的攻堅期。文件開篇就講:“變局蘊含機遇,挑戰激發斗志。”這十二個字,正是我們應有的精神狀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持久戰,“十五五”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但只要我們認清形勢、錨定方向、守住底線、積極突圍,就一定能在這場偉大征程中,找到屬于我們環境產業的新定位、新價值、新未來。
謝謝大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