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11-18 09:4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徐冰冰
第三代生物處理機具備三大核心功能:一是高溫無害化處理,可有效殺滅病毒;二是微生物菌擴繁,通過精準調控設備溫度、濕度、通氧量及壓力,完成原料調整與初步發酵;三是低溫干燥處理,將產品含水率降至12%以下,便于儲存,產品的品相、養分得到充分保護。其處理范圍十分廣泛,包括餐廚垃圾全部固渣(設備自動化運行,可按需設置僅無害化或僅干燥等工藝),以及厭氧系統兩相厭氧法產生的沼渣、好氧系統脫出的污泥。
成本控制是生物處理機的另一大核心優勢。通過余熱回收、儲能、生物質自發電和工業變頻等技術,設備實現處理過程中熱能動力成本歸零,工廠自用的20~40%的用電需求通過自發電滿足,大幅降低運營成本負擔和后端產品的成本。針對污染物防控難題,設備集成物理、化學、生物聯動的除臭系統,結合自動化控制技術,既解決了臭氣擾民問題,又減少了持續的電力消耗。
在場景適配方面,生物處理機展現出極強的兼容性:集中式場景下,10噸級設備可處理餐廚垃圾、中藥渣、制糖糖泥等工業有機廢棄物,甚至實現污泥干化、濃水濃縮的協同處置;分布式場景下,30公斤至2噸級設備適配部隊、學校、寫字樓等有限空間場景,具有占地面小、連續處置,可有效實現源頭減量資源化的需求,且實現臭氣零感知排放。
經過20余年迭代,舞鶴生物處理機已在全國數十個項目中落地驗證,成都雙流、重慶萬州、上海閔行、四川遂寧等大中型集中式項目均實現“當年投產、次年達產并盈利”的目標。以成都雙流400噸/日項目為例,10套生物處理機協同運行,不僅實現熱能完全自給、電能支出的大幅減少,還產出工業油料、飼料原料、肥料原料三大高附加值產品等并在全國實現首個“萬噸級”碳匯項目,成功實現價值轉化。后端產品供不應求,碳減排效應顯著。
03. 面向未來:AI賦能第四代新機,多元場景串聯產業循環
盡管行業在技術與市場層面已現轉機,但有機固廢處理領域仍不成熟:合資模式下的管理亂象、決策層專業能力不足、工藝設計存在先天硬傷、前期規劃缺乏長遠考量,疊加基礎研究薄弱、工藝盲目跟風、標準與產業脫節等問題,從管理、技術到規劃層面全方位制約著行業的成熟與進步。
從2004年開始,馮幼平便帶領技術團隊專注于有機固廢領域的科研攻關、餐廚垃圾工藝包設計及專用設備制造,他深諳行業的發展脈絡,也在多年中積淀了深厚的技術底蘊。也正是這份長期積累,讓他得以精準錨定問題核心,給出行業針對性破局方向。
針對當前行業發展存在的困局,馮幼平堅定地認為:“產品化是行業成熟的必經之路,舞鶴環境的目標是讓生物處理機成為行業標準裝備,推動行業從‘粗放式處置’向‘精細化資源化’轉型。” 作為深耕行業20余年的先行者,舞鶴環境已通過產品化實踐交出亮眼答卷——以第三代生物處理機為核心,既打破傳統工程模式的桎梏,破解了成本高、適配難、盈利弱的行業老問題,更構建起連接工農產業鏈的資源循環紐帶,為同行提供了可復制的轉型范本。
隨著“無廢城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政策的持續推進,有機固廢處理行業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窗口期。面向未來,在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上,舞鶴第三代生物處理機的問世和使用,應用范圍和場景更為多樣化。人工智能將賦能第四代生物處理機,由舞鶴自研的專用控制系統將應用到該系統上來,資源循環技術會將更多的有機廢棄物整合在各個產業鏈條中。
最后,馮幼平借南朝詩人鮑照《舞鶴賦》中辭表達了舞鶴環境的企業使命與社會責任:北京舞鶴“振玉羽而臨霞”,植根行業沃土于原創,讓舞鶴的核心技術助力國家“無廢城市”的建設,實現真正意義的低碳、減污。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