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11-19 09:32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趙利偉
近期,印度尼西亞掀起推動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熱潮,引發業內強烈關注。
作為全球人口第四大國,印度尼西亞在快速發展中遭遇到“成長的煩惱”—— 來自“垃圾圍城”的挑戰與能源轉型的壓力,正在左右夾擊這個國土約占我國1/5,擁有接近3億人口的亞洲大國。
推進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成為同時解決環境治理與能源供應問題的戰略突破口。
印尼當局展現出相當大的決心。近期,印度尼西亞啟動在全國布局 33 座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總體計劃,在公布的24家合格供應商名單中,有20家來自中國的企業入圍。
伴隨11月6日首批七個地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正式啟動招標,賽道已經鋪開,名單上占據絕對優勢的中國企業,無疑正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01 印尼發起,全球單一國家最大規模的垃圾焚燒發電投資計劃
作為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印尼是目前垃圾焚燒市場需求相對旺盛的國家之一,也是中國垃圾焚燒企業“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相關數據顯示,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如果按照未來50%焚燒新增產能、噸投資大于60萬元人民幣計算,其新增垃圾發電項目總投資預計分別為582億元、243億元、200億元、133億元和117億元,印尼市場規模最大。
其中,印尼垃圾焚燒產能建設需求迫切。垃圾問題是印尼政府當前面臨的重要環境治理難題,全國每年產生的城市固體垃圾高達 5660 萬噸,根據官方數據,全國垃圾的規范處理率只有 9% 到 10%,整體回收率也只有 22%。
這些廢物中有很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堆放或填埋,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很多城市的填埋場已經接近飽和。今年4月,印尼全國有343個垃圾填埋場被環境部緊急關閉,目前印尼全國超過35%的垃圾未經處理直接流入河流和街道,總量高達1100 萬噸。
另外,印尼還面臨著電力供應不平衡的現狀,印尼的電力結構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隨著經濟增長和城市化加快,電力需求一路上升。印尼政府其實早在《國家能源政策》和《電力法》中就設定了目標:到2025 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要達到 23%。但現實是 2023年,這一比例還只有 13% 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垃圾發電就被當作一種“現實又雙贏”的選擇:一方面能減少填埋壓力、降低甲烷排放;另一方面,也能為可再生能源出力。
為此,印尼政府通過出臺法律法規、縮短審批流程等措施推動相關垃圾發電項目落實。
早在2018年,印尼就首次推出垃圾發電廠(PLTSa)計劃,指定雅加達、丹格朗、南丹格朗、勿加泗、萬隆、三寶壟、梭羅、泗水、望加錫、登巴薩、巨港和萬鴉老等 12個城市為優先試點。同時頒布了2018年第35號總統條例(PR 35/2018)。
然而,七年過去,項目進展有限,而垃圾體量卻持續增加。
2025年8月,印尼總統普拉博沃主持有限內閣會議,明確指示,要大幅縮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審批時間,3個月內完成行政審批,15個月內完成建設,整體項目建設力爭在18個月內結束。這一時間表支撐印尼到2029年實現100%垃圾管理的國家目標(由環境部于2025年8月5日提出)。
2025年10月10日,印尼總統普拉博沃簽署生效的第109號總統令(PR 109/2025),標志著印尼垃圾焚燒發電(Waste-to-Energy,簡稱WTE)行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基于該總統令,印尼政府正通過主權財富基金Danantara在全國范圍內推動33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招標,總投資額高達91萬億印尼盾(約56億美元),這是全球單一國家最大規模的WTE投資計劃。
02 24家名單中20家是中企,中企為何呈包圍之勢?
此后,印尼Danantara面向全球遴選垃圾焚燒項目合作者。截至2025年11月,已有204家企業(其中66家外資)注冊參與,24家技術供應商通過資格預審,其中有20家來自中國。展現出印尼政府對中企的技術和經驗高度認可。

為何印尼官方對中企情有獨鐘?要知道這份認可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基于中企在印尼已有的扎實項目實踐。早在名單公布之前,包括中國天楹、康恒環境、浙能錦江環境在內的多家中國垃圾焚燒龍頭企業,就已經在印尼當地有垃圾焚燒項目“落子”!
今年9月,據印度尼西亞國家通訊社ANTARA報道,中國天楹參與投資的合資公司,正在印尼萬丹省南坦格朗市建設一座垃圾發電廠,項目投資約2.6萬億印尼盾。
去年9月,康恒環境正式簽署印尼望加錫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特許經營協議。這一總投資約2億美元、日處理規模1300噸的項目,既是康恒環境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也是印尼推動綠色能源與廢棄物管理革新的一項重要進展。
2023年12月21日,浙能錦江環境與印尼國家電力公司正式簽署印尼巨港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巨港項目”)售電協議(Purchase Power Agreement,PPA),此后項目推進順利,于去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
中企在印尼的先期項目,正是為當地垃圾治理困局提供的“中國方案”,也為此次遴選提供了有力的實績支撐。
實踐是最好的名片,而合作從來都是“雙向奔赴”。
今年8月,印尼相關代表團專程來到中國,開啟了一場聚焦垃圾焚燒技術合作與經驗交流的深度考察之旅,印度尼西亞國家投資與下游工業部部長羅山·佩爾卡薩·羅斯拉尼(Rosan Perkasa Roeslani)率團先后到訪康恒環境、偉明環保、城發環境和光大環境等中國垃圾焚燒龍頭企業,此行被業界視為印尼垃圾發電市場對外開放的關鍵信號。
據中國固廢網報道,印尼考察團在對中國企業進行考察時,對國內項目超前的毒害氣體分解能力、高于歐盟標準的排放指標、較高的噸垃圾發電效率、先進的工藝技術以及卓越的環境效益表現出濃厚興趣和高度認可,并希望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印尼。
此后,中國20家垃圾焚燒企業成功入選供應商名錄,再次展現了印尼官方對中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經驗及技術實力的高度認可。
03 加速審批,每度電0.2美元鎖定30年,印尼垃圾發電起步即沖刺!
此次,印尼在全國范圍內推動的33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招標,總投資額高達91萬億印尼盾(約56億美元)。按照規劃,單座電站日處理垃圾規模約1000噸,部分項目還能順帶清理歷史堆存的老垃圾。等這33個項目都投產,全國的垃圾日處理能力能新增 3.3 萬噸,年處理量超過 1198 萬噸,年發電量大概495兆瓦,相當于為印尼的可再生能源體系補上一塊關鍵拼圖。
相關項目將由 Danantara 與入選投資者共同設立合資企業開發建設, Danantara 計劃在每個項目中持有至少 30% 股權,必要時可進一步增持至 51% 控股地位。
首批招標范圍包括七個地區:雅加達(Jakarta)、日惹(Yogyakarta)、巴厘島(Bali)、西爪哇萬隆(Bandung)和勿加泗(Bekasi)、萬丹省丹格朗(Tangerang)以及中爪哇三寶壟(Semarang)。單個項目投資額預計為 2.5 萬億至 3.2 萬億印尼盾(約10.66億-13.64億人民幣),資本結構原則上為 30% 股權 + 70% 債務。
本輪招標的核心創新包括:固定上網電價0.20美元/千瓦時(30年不變)、單一收入流模式、Danantara集中采購管理,以及50萬億印尼盾(約32億美元)愛國債券的資金支持。這一改動,對項目方來說更清晰、更具可操作性,也讓私營企業更愿意投錢進來。
按照前文所述,所有審批流程都走“綠色通道”。據Danantara稱,首批項目招標結果將于2026年第一季度公布。一旦確定了每個城市的獲獎財團,定于2026年初破土動工。如果第一階段順利進行,下一批將擴大到覆蓋印度尼西亞的30多個城市。
另據中國固廢網最新報道,北蘇門答臘省一座1700噸/日的垃圾轉化能源項目(PSEL)已于11月6日簽署協議,定于2026年開始建設。
這個節奏放在東南亞,無異于“中國速度”了!
04 寫在最后
印尼是中國企業投資東南亞的熱門選擇,這個位于東南亞的國家,不僅政府對華政策友好,更擁有吸引外商投資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及法律。
2025年,印尼政府大刀闊斧對垃圾治理領域進行體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來印尼投資。本輪招標標志著印尼在城市固廢治理與能源結構轉型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然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要想真正“落地生根”,還得先打通幾道關鍵關卡:項目用地能否順利到位、垃圾供應是否穩定可靠、電價機制是否具有可融資性,以及如何化解環保壓力和“鄰避效應”。因此,無論是投資方、EPC承包商,還是技術供應商,都有必要在項目前期多下“笨功夫”:系統開展法律盡職調查,扎實做好土地與垃圾資源的可行性評估,周密規劃環評與公眾溝通策略,同時認真梳理財務模型、審慎研判合同條款的融資可行性。只有把這些基礎工作做扎實,項目推進才能更穩健。
印尼垃圾發電市場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隨著此次大規模興建垃圾焚燒廠規劃的推進,印尼跑出了“起步”即“沖刺”的節奏。隨著相關政策的完善和技術的成熟,預計印度尼西亞將成為東南亞乃至全球垃圾發電領域的一個亮點。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