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5-01-13 11:12
來源: CE碳科技?
作者: 徐海云
2010-2022年我國衛生填埋場的數量和生活垃圾填理量均呈現下降趨勢。在填埋處理發展過程中,填埋場滲濾液處理屬于薄弱環節之一,需重點關注。與此同時,生活垃圾填埋場排放的甲烷是全球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需要積極開展填埋氣體回收利用。
對我國生活垃圾填埋處理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2010-2022年,我國衛生填埋場的數量和生活垃圾填理量均呈現下降趨勢。在填埋處理發展過程中,填埋場滲濾液處理屬于薄弱環節之一,需重點關注。
與此同時,生活垃圾填埋場排放的甲烷是全球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需要積極開展填埋氣體回收利用。
近些年,雖然原生生活垃圾填埋處理逐步被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替代,但生活垃圾填埋場仍然是生活垃圾處理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需要保障填埋場合理剩余容量,以避免建設應急填理場,提高生活垃圾處理的韌性。
生活垃圾處理可劃分為3種方式,即回收利用、焚燒處理與填埋處理。
先進國家垃圾管理戰略即垃圾處理方式的選擇原則如下:首先是盡可能避免產生垃圾,產生垃圾后盡可能進行回收利用,其中包括盡可能對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進行堆肥處理;其次是盡可能對可燃物進行焚燒處理并進行余熱利用;最后是對不能進行其他處理的垃圾進行填埋處理。
這里“盡可能”的含義是以經濟條件許可為前提?;厥绽煤蟮氖S嗬幚碇饕行l生填埋、焚燒兩種處理方式,為了對剩余垃圾進行最大化資源利用和能源利用以及減少建筑垃圾填埋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宜優先發展帶有余熱利用的垃圾焚燒處理技術,積極推進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我國生活垃圾管理的原則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這與先進國家垃圾管理戰略的原則一致。
我國生活垃圾填埋處理發展情況
1.1衛生填埋場的數量變化
根據2023年住建部城鄉建設統計年鑒公布的統計結果,截至2022年底,我國內地運行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有1401座,其中695個設市城市運行的生活垃圾衛生填理場444座,1481個縣城運行的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957座。
2010-2022年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數量變化如圖1所示,2019年運行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數量最多,達到1885座,其中679個設市城市運行的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652座,1516個縣城運行的生活垃圾填埋場1233座;2022年運行的衛生填埋場數量與2019年相比顯著下降,降幅達到25.7%,其中城市運行的衛生填埋場數量下降31.9%,縣城運行的衛生填埋場數量下降 22.4%。

圖1 2010-2022年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數量變化
1.2 生活垃圾填埋量變化
根據我國內地2010-2022年生活垃圾填埋量變化(圖2)可以看出,2011年我國內地生活垃圾填埋量為1.98420x108t,達到高峰值,2022年我國內地生活垃圾填埋量為5.94200x107t,與2011年相比下降70%;2017年生活垃圾衛生填埋量為1.71605x108t,達到高峰值,其中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量1.20730x107t,縣城生活垃圾衛生填埋量5.08750x107t;2022年我國內地生活垃圾衛生填埋量5.86550x107t,其中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量3.04320x107t,縣城生活垃圾衛生填埋量2.82230x107;2022年生活垃圾衛生填埋量與2017年相比下降65.8%,其中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量下降74.8%,縣城生活垃圾衛生填埋量下降 44.5%。

圖2 2010-2022年生活垃圾填埋量變化
1.3 生活垃圾填埋處理結構變化
目前,我國內地運行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大多達到衛生填埋場建設要求。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在全部城市填埋場的占比為72.1%,縣城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占全部縣城填埋場的比例為24.9%;2018年分別提高至98.0%和91.5%;2022年城市、縣城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占其全部填埋場的比例均為98.0%以上(圖3)。

圖3 2010-2022年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比例變化
隨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的快速發展,我國內地生活垃圾填埋處理量占比(不包括廢品回收部分的剩余垃圾處理量)快速下降。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填埋處理量占比為84.2%,縣城生活垃圾填埋處理量占比為97.6%,城鄉生活垃圾填埋處理量占比為88%:2022年分別下降至12.6%、42.9%、19.1%,如圖4所示。

圖4 2010-2022 年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量占比變化
1.4 填埋場滲濾液處理
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新標準CB16889-2024將于2024年9月1日實施)有關滲濾液處理排放的要求較高。從技術上分析,填埋場垃圾滲濾液處理要達到GB16889-2008中2級以上標準,就需要采用膜處理技術,一方面處理成本較高,另一方面膜處理后產生的濃縮液會進一步推高處理成本;此外,高大量滲濾液產生的條件下,即便處理技術工藝能夠達標,滲濾液處理成本也可能難以負擔。因此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是許多填埋場建設和管理較薄弱環節之一,并成為近些年中央環保督察重點關注的內容。
2022年2月,生態環境部對第二次修訂后的CB16889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中對于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排放到污水廠放寬了要求,第9.2.2條規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排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的要求,第9.2.3條規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排入工業污水處理廠的要求。
1.5 填埋氣體回收利用
1998年10月,我國第1個填埋氣體發電廠在杭州天子嶺填埋場建成發電。此項目最早由北美一家公司投資運營,后被法國威立雅公司收購。截至2023年底,我國先后建成填埋氣體回收與利用項目200多個。我國內地填埋氣體回收利用龍頭企業為河南百川暢銀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上市公司、股票代碼300614)、中國水業集團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股票代碼1129)。
從這兩家公司的年報可以看出,填埋氣體利用量在2020年以后開始下降,間接表明我國內地填埋氣體產生量和利用量在2020年左右達到峰值。2021年7月,河南百川暢銀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威立雅環境服務中國有限公司下屬3家填埋氣體利用公司(北京威立雅、西安威立雅南京威立雅),至此,作為最早在我國開展填埋氣體利用的外國公司完全退出我國內地填埋氣體利用市場。
甲烷提純制生物天然氣近些年不斷得到發展。深圳、廣州、太原、鞍山等城市均建成了利用填埋氣體制取生物天然氣的工程。
生活垃圾填埋處理與溫室氣體排放
2.1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根據J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編制要求,廢棄物處理作為重要溫室氣體排放源排在第5項(表1),廢棄物處理產生的溫室氣體統計估算主要包括4項(表2),即填埋處理、生物處理(包括堆肥處理和厭氧消化處理)、焚燒處理以及露天焚燒處理、廢水處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含有余熱利用的垃圾焚燒發電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在能源領域,對于沒有余熱利用的小型焚燒以及露天焚燒排放的二氧化碳統計在廢棄物領域?! ?/p>
表1 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主要領域

表2 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廢棄物處理涉及范圍

2.2垃圾填埋處理與甲烷排放
生活垃圾填埋場排放的甲烷是全球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根據美國榮鼎咨詢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2022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為5.06x1010t,比2021年增加1.1%。從2021年全球溫室氣體分行業數據看,垃圾填埋及廢棄物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占比為4%(表3),由此可見,垃圾填埋及廢棄物領域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占據“重要地位”。是一個大行業。比較來看,全球船運溫室氣體排放占比2%,航空溫室氣體排放占比1%;全球鋼鐵生產溫室氣體排放占比5%,水泥生產溫室氣體排放占比 5%。
表3 2021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來源

根據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分類,垃圾填埋場排放的甲烷一般占廢棄物領域溫室氣體主要部分,約為70%~80%。例如,歐洲29個國家廢棄物領域溫室氣體排放中,1990年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占比77%,2020年該占比為71%(表4);美國1990年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在廢棄物領域溫室氣體排放中占比為82.4%,2020年該占比為70.2%(表5)。
生活垃圾如果以填埋處理為主,垃圾填埋場排放的甲烷在全部溫室氣體中占比通常較高,生活垃圾如果以焚燒為主,垃圾填埋場排放的甲烷在全部溫室氣體中占比往往較低。例如,歐盟2023年提交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中,2020年,西班牙、法國、意大利、英國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占各自國家溫室氣體總排放量10%以上,奧地利、比利時、丹麥、瑞典、盧森堡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占各自國家溫室氣體總排放量1%以下(表6)
表4 1990和2020年歐洲 29 個國家廢棄物溫室氣體排放量

表5 美國 1990 年和 2020 年廢棄物領域溫室氣體排放量

表6 2020 年歐洲 29 個國家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占比情況

2.3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單與填埋場甲烷排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兩年更新報告(201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2018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三次國家信息通報(2018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四次國家信息通報(2023年12月),我國廢棄物領域溫室氣體排放量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占比約為1.5%(1994年為4%),明顯低于其他國家以及全球平均水平。
在廢棄物領域,填埋場甲烷排放量在廢棄物領域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占比為26.3%~61.5%,也明顯低于其他國家以及全球平均水平,主要是因為我國生活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被低估。例如,上述排放清單中僅估算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沒有估算城市以外的鄉鎮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1994-2018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廢棄物部分)如表7所示。
表7 1994-2018 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廢棄物部分)

生活垃圾填埋處理發展展望
3.1填埋場在生活垃圾處理領域仍占一席之地
雖然原生生活垃圾填埋處理逐步被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替代,但從日本、德國、瑞典等國家的經驗看,生活垃圾填埋場仍然是生活垃圾處理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德國將垃圾填埋場分為5級(表8)。其中0級填埋場主要填埋地表開挖的渣土,這些渣土屬于有機質含量很低的惰性垃圾;1級主要為建筑渣土填埋場,這些建筑垃圾中只能含有少量有機質;Ⅱ級主要為生活垃圾填埋場;ⅡI級填埋場為危險廢物填埋場;IV級填埋場又稱地下填埋場,主要利用地下鹽礦填埋危險廢物。
表8 德國垃圾填埋場分類

根據德國環境部統計,2022年德國運行的各類填埋場有1001座,填埋各類垃圾量達到3.9302x107t,其中生活垃圾填埋場146座,生活垃圾填埋量6.8661x106
據德國有關方面的統計,德國從2005年6月1日起要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2006年以后德國公布生活垃圾填埋比例接近0。例如,2020年德國公布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率98%,填埋量為1.1000x105t;實際上2022年德國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量達到6.8661x106t,有超過60倍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統計口徑不同。
表9 2022 德國垃圾填埋場數量、剩余容量、累計進場量等

德國在計算生活垃圾填埋比例時,只計算直接進入垃圾填埋場的垃圾量,而不包括機械生物處理以及垃圾焚燒處理產生的需要填埋的垃圾量。同樣,德國公布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90%,只有不到10%的建筑垃圾需要填埋處理,同樣由于統計口徑問題,實際上建筑垃圾填埋量遠大于計算回收利用率時的填埋量。
德國2004-2022年垃圾填埋場數量以及垃圾填埋量變化如表10所示,由表10可看出盡管填理場數量由2006年1740座下降到2022年1001座,但各類垃圾填埋總量基本沒有變化。
表 10 2004-2022年德國填埋場數量以及填埋量變化

根據瑞典環境部統計,2022年瑞典生活垃圾填埋比例不到1%,65座運行的填埋場中生活垃圾填埋量只有3.410x104t,2022年實際填埋量2.8414x106t(表11),有超過80倍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統計口徑不同。瑞典在計算生活垃圾填埋比例時,只統計直接進入填埋場的生活垃圾量,而不包括間接進入垃圾填埋場的生活垃圾、工業垃圾以及垃圾焚燒處理灰渣等。
表11 2017-2022 年瑞典垃圾填埋場進場量統計

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就基本實現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處理,但同時仍然使用大量填埋場。根據日本環境部統計,2021年使用的填埋場為1572座。
3.2 動態管理垃圾填埋場剩余容積、剩余壽命
保障填埋場合理剩余容量可以避免規劃建設應急填埋場,提高生活垃圾處理的韌性。根據日本環境部統計,1995-2022年日本生活垃圾填埋場數量雖然從2361座減少至1557座,填埋場剩余容積從 1.420x108m3降為9.670x107m3,但填埋剩余容積的使用年限卻從85a提高到23.4a,如表12所示。
近10年日本填埋場剩余容積的使用年限保持在20a左右,人均填埋場剩余容積保持在約0.8m/人(表13)。德國也將剩余垃圾填埋場容量納入統計管理,如2022年填埋場總剩余容量為4.43903x108m3,其中用于生活垃圾填埋的剩余容量為8.1283x107m3,平均剩余使用年限約為12a(表9)。
表12 1995-2022 年日本垃圾填埋場數量、剩余容量預計剩余容積使用年限

表 13 2013-2022 年日本垃圾填埋場數量、占地面積、剩余容積及人均剩余容積等統計數據

3.3 舊垃圾填埋場生態治理
研究表明,垃圾填埋場向大氣中釋放的甲烷比以前估算的要更多。根據來自世界四大城市(印度的德里和孟買、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和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衛星數據,發現2018年和2019年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量比之前的估計高出1.4~2.6倍。
這項研究發表在2022年8月《科學進步》雜志上。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是荷蘭空間研究所的大氣科學家喬安妮·馬薩克斯(Joannes Maasakers),這也是首次使用高分辨率衛星圖像觀察垃圾填埋場并計算其甲烷排放量。垃圾填埋場是全球第三大甲烷排放源,僅次于石油和天然氣領域、農業領域。雖然甲烷僅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1%,在空氣中壽命持續約12a,但它在大氣中吸收熱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80倍。
科學家估計,目前氣候變暖至少有 25%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造成的。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Themelis N」的研究,美國環保局對美國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量的估算也存在低估問題。哥倫比亞大學對美國運營垃圾填埋場的研究表明,在扣除填埋場甲烷回收量后,美國運營垃圾填埋場 2018年排放了1.190x107t甲烷。從100a周期來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的排放量(以CO2計)相當于 2.7x108t,比美國環保署的估計高出85%。
我國生活垃圾處理正在發生轉變,由現代化焚燒處理替代傳統的衛生填埋處理,大量填埋場將不再填埋原生生活垃圾,對這些填埋場進行異位生態治理,既可以徹底消除填埋場甲烷排放,也可以對舊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實現填埋場生態修復和有機更新。
結束語
綜觀生活垃圾管理的發展歷程,從垃圾收集過程看,是由不完全收運發展到完全收運最后到分類收運;從垃圾處理過程看,是由分散堆放發展到衛生填埋再發展為填埋減量最終發展到控制填埋物。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大,對填埋處理的需求也不同,2022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加強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按照“宜燒則燒,宜埋則埋”要求,不具備建設焚燒處理設施條件的縣級地區,可通過填埋等手段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此外,無論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垃圾還是危險廢物,我國的填埋容量都遠遠不夠。很多人認為通過回收利用、焚燒處理就可以不建或少建垃圾填埋場是不可取的。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垃圾管理實踐均表明,保持足夠的垃圾填埋場容量,并動態管理垃圾填埋場剩余容量、剩余壽命,是提高垃圾管理韌性的必然要求。
編輯: 李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