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5-04-24 10:28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王凱軍
3月27日,2025(第二十三屆)水業戰略論壇在北京召開。在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凱軍以《水務企業的二次增長曲線的思考》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王凱軍
01環保企業如何構建第二增長曲線?
王凱軍表示,企業二次發展是以科技投入為基礎的,任何企業都希望自己的技術可以不斷迭代,在行業中保持持續的生長態勢。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單一公司很難在同一領域保持持續增長。以計算機行業為例,可以總結出兩個規律:第一,從大型計算機、中型計算機、臺式電腦再到手持設備,不同階段的產品是不同的公司來主導;第二,企業的業務增長,需要多線程投入,才能孵化其中一個領域成為發展的引領者。

因此成就二次增長曲線很難,尤其是對大公司而言非常難。隨著規模的增長,大公司會陷入雙重窘境:一個是利潤最大化的窘境,一些大公司兼并以后,在利潤驅動下,聚焦主業,關注旗艦產品,卻不愿進入低利潤的新興市場,錯過未來;另一個窘境是科學管理窘境,大公司著眼數據、預測與計劃,強調流程、制度與控制,重視科層、分工與組織,但忘了在這個時代,預測未必準確,速度勝于一切。
近來非常火的小米公司的二次增長曲線非常完美,從最開始起家的金山軟件取得6個多億的市值,后來進入移動互聯網,同時部署物聯網,從400多億市值增長到7000億港幣市值。最近更是通過現代制造業,實現萬億市值,成為中國首富。即使如此,也可以看出,小米的二次增長曲線都爆發于不同的領域。

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著力推動環保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萬億級產業。但王凱軍判斷,受制于包括生產分割、成本構成等在內的各種因素,環保裝備制造業在存量時代的規模肯定無法達到萬億級別。
不過王凱軍認為,雖然環保產品的市場份額較小,但可以向外延伸市場。環保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環境友好產品的市場份額更大,企業發展空間也更大。所以企業要改變視野方向,不要總是往內看。

在這一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就屬張瑞敏,他領導的海爾集團成為被正式寫入哈佛案例的第一個中國企業,張瑞敏也成為登上哈佛講臺的第一位中國企業家。在他的著作,《永恒的活火》中就闡明了產品與產業的關系,行業與生態的關系。
根據張瑞敏的最新研究結論:“產品終將會被場景所取代,行業會被生態覆蓋”。環保企業也需要考慮產品與場景之間的關系。為何環保企業的污泥熱解技術推廣不開?因為僅僅靠熱解技術是不行的,還要考慮熱解產物如何轉變為活性炭應用這一場景。但這樣一來,因為有多種活性炭的水處理應用場景,所以推動水處理行業應用就需要眾多生態企業共同推動活性炭產品。只有將應用場景考慮清楚,建立起生態鏈,熱解技術才能大行其道。
02創新是小企業的機會
王凱軍表示,小企業能抓住的機會其實是創新。大公司總是在連續性技術保持領先地位,而在顛覆性創新領域,大企業總是敗給小企業。iPhone、小米、特斯拉的例子都是如此,雖一開始不被看好,但最后都獲得了令人意外的成功,顛覆了大公司的認知。

王凱軍介紹了與小企業一起創新的實例,工業時代的自控系統分為感知層、控制層、通訊網絡與中控室共四層框架。他們的實踐起于對于系統的認知,當前社會正在從工業時代過渡到信息時代,工業時代的特點是人與機器的關系,機器是人的延伸。而到了信息時代,這一思路應當改變了。
王凱軍介紹,金控數據近年來也在研發水務行業的自控系統,金控數據從感知層的儀表開始顛覆。他們的思路是從污水廠的底層感知層開始開始創新,比如:所有的儀表數據從傳感器通過無線傳輸,最終上傳云端。這樣一來,污水廠發展成為基于信息技術的控制系統,這樣的系統具有“五少五無”特征:“五無”是無操作箱、無儀表箱、無電纜、無PRC、無中控室,“五無”就導致了“五少”,即投資更少、維護更少、人員更少、設備更少、占地更少。這是對傳統的控制系統的顛覆。


這一思路就像馬斯克的猛禽發動機,它的傳輸節點從從30多個環節縮減到了3個環節,可靠性提高,成本下降80%。這些案例帶來的啟示就是小公司的創新一定是理念引領實踐,思路重于理論。
03?跨界發展——中等企業二次增長的機會
王凱軍表示,中等企業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的機會就是跨界發展。這里的中等企業是指大到市值低于50億的上市公司,小到產值幾千萬到一個億的公司。其中哪怕是幾千萬產值的公司也有幾百萬的利潤,這些錢可以用于創新或投資。
他認為,中小公司不要正面挑戰大公司,要尋找大公司的失效邊界,與其比大公司做的更好,不如走與大公司不同的道路。要尋找不同,可以做環境產業某一領域的“隱形冠軍”。

美國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定義隱形冠軍有三條標準:其一,它必須擁有其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的第一或者第二的位置;其二,它必須是鮮為人知的中小公司;其三,一家隱形冠軍公司是社會知名度低的公司。
王凱軍表示,如果根據以上三條標準,一家企業想成為環境產業的隱形冠軍的話,就要選擇進入一個與環境強相關的細分領域,例如熱解活性炭與餐廚垃圾油脂領域。他解釋,這些領域具備幫助企業成為隱形冠軍的條件,王凱軍總結為三點:沒有先進技術、沒有先進模式、沒有環保競爭。這樣的細分領域有好的愿景,企業容易進入行業前三,且行業規模較大,有從容的發展空間。

但業界的人往往執著于過去,不愿意放棄原有的技術,這就是所謂王陽明說的“心賊”。始終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業精神的企業才能保持持續向上的生命力,例如3M公司。3M公司初創于1902年,公司的全稱是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即明尼蘇達礦業及機器制造公司),最早是做砂紙起家的。100多年,3M公司共開發了近7萬種產品,平均每天研發1.7個新產品。評為全球最具創新力公司名單中,是少有的創新能力能跟新興科技企業媲美的傳統制造業公司。
除了前兩年講過的熱解活性炭與餐廚垃圾油脂領域,王凱軍今年帶來了一個新的可幫助環保企業成為隱形冠軍的環保強相關細分領域---含氟廢水領域。也是螢石礦業,螢石成分為氟化鈣(CaF2),又稱為“第二稀土”,屬于戰略性礦產資源。歐美等國家將其列入關鍵礦產資源清單。
世界儲量約2.6億噸,中國占據其中8000萬噸。《中國螢石礦山行業調查報告》顯示全國相關螢石礦山企業約700家,全國大型螢石礦山23家占3.1%,中型礦山49家占6.5%,年開采量5萬噸以內的小型礦山占90.4%。全行業僅有金石資源一家上市公司,總市值153億,營收15億左右。全球產量868萬噸,按3000元/噸估算,市場規模約260億元;國內螢石產量570萬噸,市場規模約為171億元。
王凱軍表示,螢石行業符合隱形冠軍三條標準:1、沒有環保企業:以螢石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僅金石資源一家。總市值153億,市盈率43;2、沒有先進的技術:螢石精煉工藝為研磨-篩分-磁分離-濃縮-干燥,生產工藝簡單;3、沒有先進的商業模式,但市場規模在百億元級別。
在含氟廢水處理方面,目前還采用的是傳統沉淀法,沉淀后形成含氟廢泥。最近幾年,一些公司開始用結晶技術來回收污泥里的氟,但都是小規模的。西安交大、同濟大學等高校也對結晶氟回收技術進行了研究,其中同濟大學副教授宮徽與中持水務聯合完成10m3/d中試,氟離子為1000 ~2000mg/L,降至15mg/L.以下。氟回收率>90%,產物CaF2純度高于95%。
由此可見,含氟廢泥提純的商業價值較為可觀,若能加以利用,100萬噸/天含氟廢水產生30-60萬噸95%螢石產品,相當于金石資源螢石精礦年產量在40-50萬噸。因此,環保企業若能一邊解決傳統的含氟污泥,一邊采用回收氟的話,這個行業對環保企業而言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細分行業。
王凱軍表示,每個成功的企業都有慣性,很難改變。“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如今,社會經濟大環境與環保行業都到了轉折點,環保企業需要有所改變。
04大企業的機會:內部市場主體化
王凱軍提到,在存量時代,大企業的盈利機會是內部市場主體化。大企業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是降本運營,第二是原位擴能,第三是增項,即增加污水廠的運營范圍。

水務上市公司以往融資手段擴張,比如一個水務公司年投資5億元額營收10億元,利潤3000萬。王凱軍簡單利用根據DeepSeek進行新商業模式的評估,利用降增擴等措施后,改變為投資兩個億用于內部“降”、“擴”等技術措施,一半利用自有資金,凈利潤將從0.3億元增加到0.65億元,凈利潤率從3%提升到6.5%。總體來看,這些方式在降低公司負債的同時,顯著提升了凈利潤和股東權益回報率,財務報表機構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改善。
馬斯克認為,如果一個產品的“白癡指數”很高,就可以通過更有效率的制造技術,大幅降低產品成本。污水處理行業是馬斯克講的存在高“白癡指數”的行業,“任何存在“高白癡指數”的產品或行業,都存在被顛覆的概率和高收益的商業機會“。
有數據顯示,近十年來的污水廠COD數據顯示,污水濃度在持續走低,大部分地區是設計負荷的50%~60%,設計冗余按保證率設計,保險悉數接近2.0,有非常大的冗余。
在此情況下,在過去兩年王凱軍反復介紹過馬斯克成功的一個秘訣是現有技術和材料的極限利用,比如:SPACE火箭和特斯拉的電動汽車。污水處理要實現原位擴能,讓污水廠倍增運營,在沒有顛覆性技術出現的情況下,就要采用技術和材料的極限利用的重要手段。這一思路下,膜技術是一個很好的領域。
王凱軍通過對近十年來國內外膜市場的分析,過去十余年間國內外三大重要膜公司反復重組,導致所有巨型企業收購膜公司后均未有大量投入到基礎的研發,普遍面臨創新方面的停滯狀態。在此過程中,會存在前面提到的大公司的雙重窘境。存在關注短期回報擠壓研發預算,僅愿意投入局部改善致人才流失,創新型研發預算難獲批的情況。國內的情況也是類似,所以,國內膜通量一般停留在15-20LMH之間,國際停留在25-30LMH之間,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會被國內要求拉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Supratec(世浦泰)在動蕩時局中抓住機會,在高性能超濾MBR膜研發領域持續投資,在全球產業布局中集聚人才,整合原ZENON和KOCH核心研發團隊及原GE匈牙利的核心研發人才,利用跨國優勢,在材料和技術上脫穎而出,第一次在水處理膜材料領域實現全球NO.1技術水準,以32~35LMH平均通量的性能大幅領先于歐美。
世浦泰膜產品的發展已經到了優質優價的階段。這樣一來,就為膜技術的極限應用與原位倍增創造了機會。
王凱軍介紹了一個世浦泰的案例,現在可以通過原位擴能實現了污水廠的倍增運營,通過膜技術的極限應用,MBR膜通量從10-15L/m3·h提高到30L/m3·h,實現污水廠倍增運營;通過改造傳統工藝,將二沉池改造成膜池及設備間。改造后,該廠處理規模從4萬噸/天擴容至8萬噸/天,出水標準從一級A提標至準地表四類水標準。
王凱軍提醒道,行業從業者可留意膜的“極限通量”概念,當前國際上膜的極限通量達到了60 L/m3·h,這種程度為溢流污染的解決提供了非常大的可能性。但這種路線還未被廣泛接受,需要嘗試和驗證。

在前兩年E20會議上王凱軍介紹了曝氣池、二沉池的原位擴能技術。深度處理也是實現污水廠原位擴能、倍增運營的重要環節之一,現在成為整個系統原位擴能的瓶頸。針對此,今年他介紹行業內一家名為綠恒科技的環保企業通過其速凈(RAP)裝置可實現深度處理產品化倍增運行的案例。據悉,綠恒科技的速凈(RAP)裝置可將沉淀負荷提高到超過20m/h,產水能力可提高50-100%,可應付雨季大流量工況。王凱軍還表示,如果將其混凝部分去掉,將加速混凝段、高密混凝段、污泥捕捉段以及污泥回收段結合起來,就可以優化現有的深度處理。因此,從全流程來看,存在原位擴能或倍增的可能性,對于提供技術和設備的企業而言都是一個機會。

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在王凱軍發言結束后提到,他與王凱軍老師有許多共同愛好,如“羊蝎子”理論,他曾在第十七屆固廢戰略論壇上也談到過這個理論,再如都對德魯克、馬斯克、王陽明與張瑞敏等人的理論與觀點感興趣。張瑞敏去年也在北大的一次采訪中談了他對《道德經》的理解,張瑞敏提出的“人單合一”商業模式也是從老子的理論中得到的啟發,老子提到“大即是小,小即是少。”
薛濤表示,其實大型公司、中型公司面對行業轉折期都有一定的困難。大公司是面對活得好不好,如何活得更好的問題,小公司則往往直面生死存亡問題,抓住波段找到方向的小公司能活下來,而很多小企業在未來則可能會死亡,這是客觀現狀。但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努力在行業發展的轉折時刻抓住機會。
編輯: 李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