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12-22 17:08
來源:
作者: 逯元堂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專項項目“大氣環保產業園創新創業政策機制試點研究”(2016YFC0209100)獲科技部批準立項。項目包括 9 個課題,總經費 2961 萬元,研究期限為 3 年半。項目牽頭實施單位為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參與研發的單位包括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浙江大學能源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中宜環境醫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菲達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海逸環保產業服務有限公司、國興環球土地整理開發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為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逯元堂副研究員。
大氣污染治理是當前環境保護的重點,以大氣污染防治帶動環保產業發展,有利于推進經濟的綠色發展。當前,我國大氣環保產業園的發展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產業集聚效應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園區產業多以龍頭裝備制造企業帶動周邊低端配套企業的模式發展。在大氣環保技術評估、商業化模式開發、環保技術創新(開發)、環保技術產業化的集聚發展等關鍵領域還缺乏因地制宜、切實有力的理論指導,大氣環保產業園區發展急需創新創業政策機制支撐,解決大氣環保產業發展與園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矛盾。
本項目研究目的是解決污染防治技術評價、商業模式創新示范、園區建設頂層規劃和政策設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研究目標分成三個層次:首先,針對我國技術成果轉化導向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評價機制缺失的問題,開展技術評價方法、標準研究;綜合考慮技術研發階段和產業轉化階段兩個發展維度,構建社會化、市場化技術評價服務模式,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評價實踐。其次,結合大氣污染防治重點領域、實用技術及典型企業,深入剖析相應的商業化模式,明確模式的分類、路徑、重點環節和評估體系,推動大氣領域技術商業化創新示范;提出大氣環保產業集聚區技術創新鏈優化建議,打通大氣環保產業集聚區創意設計—關鍵材料—核心組件—集成技術—智能控制—專業裝備貫通式的研發路徑;提出市場機制下園區促進創新創業的關鍵政策與聯動實施機制,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協同的“雙鏈”融合,提高創新創業效率。最后,依托浙江諸暨、宜興環保產業園,打造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服務平臺,建設大氣環保產業創新創業基地,以香河環保產業園、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等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環保產業園,研究產業園區發展政策需求,推動規模化大氣環保產業園發展。
項目研究內容包括四大板塊:
1. 技術評價研究板塊
(1)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牽頭負責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評價方法研究:調研國內外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評價體系,按照產業轉化鏈條設計評價體系,提出適合于不同研發階段、產業轉化階段的技術評價程序,研究技術評價在轉化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提出與技術評價服務配套的成果推廣機制;開展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分類研究,建立研發階段、產業轉化階段等兩個發展維度的技術定位方法,提出與技術類別和評價目的相適應的評價方法,確定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服務程序;研究提出科學構建評價指標的基本方法,研究建立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評價服務的價值、組織形式、保障措施等。
(2)由浙江大學能源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牽頭負責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篩選與評估:歸納總結國內外大氣污染防治關鍵技術與配套技術,制定大氣污染防治先進技術清單;研究構建典型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評價指標及其權重數據庫,開展基于源排放、污控措施、治理效果及治理成本的綜合評價研究,分析其適用范圍、可行性,篩選適用于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需求的先進技術;開展綜合評價,編制優先發展的大氣污染防治先進技術匯編;分析梳理現有重點源大氣治理技術標準和規范,結合特色大氣環保產業園發展現狀,修訂或制定重點污染源優先發展的污染防治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材料的標準或規范等;研究編制典型有毒有害大氣污染源控制適用技術指南。
2. 技術商業化研究板塊
由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牽頭負責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商業化模式及案例研究:調研國內外大氣污染防治不同領域技術商業化模式,根據商業化擬解決的市場化問題和應用領域的特點,從行業集中度高、要求運營維護專業化、可實現污染物資源化回收利用等方面分類總結商業化模式;分析不同商業化模式形成的路徑、框架和核心要素,分析企業組織、技術轉移、資金融入、市場開拓、渠道建立、項目建設與推廣、信息交互、品牌文化等內容。以商業化模式實施成效為導向,設計指標體系,實證評估不同商業化模式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應對措施,提出優化措施建議;重點針對“十三五”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需求,結合“十三五”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探索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與物聯網、互聯網、大金融、“走出去”等融合發展。
3. 產業發展研究板塊
(1)由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牽頭負責開展大氣環保產業集聚區創新鏈研究:開展園區技術創新體系研究,重點分析園區企業協同創新途徑、核心技術配套體系建設內容等,研究園區創新鏈形成過程和規律、結構和要素、特點和模式、模型和機制等;構建大氣環保產業集聚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調查清單園區核心技術、技術配套體系建設情況、園區內及園區間大氣環保企業、科研院所、孵化器等相關機構上下游研發創新協作關系等,開展指標評價,提出我國大氣環保產業集聚區技術創新鏈布局;開展不同類型集聚區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創新鏈模式及其運行效應實證研究,提出優化大氣環保污染防治技術創新鏈的建議。
(2)由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牽頭負責開展大氣環保產業園創新創業關鍵機制政策設計與聯動實施建議:以大氣污染防治先進技術評估與產品認證、設立環保產業發展基金、小微企業新三板、四板市場掛牌等機制政策為重點,研究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基于市場的大氣環保產業園區促進創新創業的新型、典型政策,分析推進實施的關鍵點;結合我國大氣環保產業園分布與發展情況評估結論,分析不同機制政策鏈條的適用條件,提出大氣環保產業園創新創業促進機制政策聯動實施建議,形成開放式創新創業網絡;研究強化園區創新技術第三方評估公信度,推進集成技術核心部件接口標準化,建立技術評估與資金獎補、社會融資、技術標準、環境績效等政策聯動的良性機制,提高資金投入效益。
4. 園區發展研究板塊
本項目選擇了四個特色環保產業園區,因地制宜開展各具特色的研究,旨在提升園區環保技術咨詢、標準制修訂、人才培養、檢測分析、新技術推廣等配套服務能力,打造大氣環保產業創新創業基地,建設一批規?;髿猸h保產業園。本研究分別由各園區的龍頭環保企業牽頭負責相關研究任務:諸暨環保產業園具有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集成、轉化平臺的優勢,由菲達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負責課題研究,重點開展技術研發、試點示范和創新平臺建設;宜興環保產業園具備大氣污染治理技術集成服務與模式創新優勢,由江蘇中宜環境醫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課題研究,重點開展技術商業化模式創新;南海環保服務業集聚區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具備環境金融服務創新發展優勢,香河環保產業園區處于起步期、具備參與京津冀大氣環境治理的天然區位優勢,分別由廣東海逸環保產業服務有限公司和國興環球土地整理開發有限公司牽頭課題研究,負責開展各自所在園區的創新創業關鍵政策機制研究。
本項目充分貫徹了產學研一體化的思想,通過園區建設落實科研成果、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對大氣環保產業和環保產業園區發展必將產生更加長遠的經濟效益和示范效應:
(1)項目產出的一批適應大氣污染防治需求的技術規范標準,可用于指導規范的技術評價工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將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對接,帶動技術評價服務市場發展。
(2)項目開展的技術商業化模式研究、大氣環保產業集聚區技術創新鏈布局分析與優化研究等,將有助于促進我國大氣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發展,打通研發產業化路徑,提高技術需求向產業供給轉化的效率。
(3)大氣環保產業園創新創業機制政策試點將為園區發展大氣環保產業提供借鑒與參考。大氣環保產業園或產業集聚區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將大大提升我國大氣環保產業技術服務水平,帶動大氣環保產業快速發展。
作者簡介:逯元堂,副研究員,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環境管理。原文刊登在《中國環境管理》2016年第5期,轉載請在顯著位置標明來自《中國環境管理》及“中國環境管理”
編輯: 張偉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副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