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的進展情況
2001年,遼寧省委、省政府作出決策要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建設,2002年,國家環保總局正式批復遼寧省在全國率先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三年來,遼寧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緊緊圍繞老工業基地振興這一中心任務,注重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法律規范、公眾參與、重點突破、兼顧社會”的原則,加強組織協調,省及各市政府成立了循環經濟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把試點工作內容納入工作目標責任制,重點推進了循環經濟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城市資源循環型社會和資源再生產業基地建設,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建立了一大批循環經濟型企業。全省已有480多家重點污染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共實施9420多個項目,每年新增經濟效益近20億元,節水1.67億噸,節電1.85億千瓦小時,減排二氧化硫、煙粉塵等污染物18萬多噸;在冶金、電力、煤炭和選礦等行業創建了50多家廢水“零排放”企業;鞍鋼已建成40多個循環經濟項目,基本實現了高爐、焦爐和轉爐煤氣的“零放散”,當年產生的冶金廢渣全部實現回收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率達到91%。
2、開展廢棄物綜合利用,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結合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開發利用礦山廢棄資源,建設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撫礦集團以“一礦四廠一氣”轉產項目為主線,圍繞油母頁巖和煤矸石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目前,已建成年產6000萬塊的煤矸石燒結磚一期工程和年增產水泥27萬噸的頁巖廢渣水泥廠擴建工程;年產59萬噸油母頁巖煉油擴建項目和頁巖熱電廠項目正在籌建之中。二是結合開發區整合提升,開展資源循環利用和能源梯級利用,提高區域經濟運行質量。大連開發區通過建設關鍵鏈接項目,構建和完善生態工業網鏈,啟動實施了工業介質循環利用、廢舊家電綜合利用和中水回用等9個工業生態鏈接項目,已有5個項目建成投產,電鍍工業園實現廢水“零排放”。三是建設區域內企業間的關鍵鏈接項目。葫蘆島市在金屬冶煉、石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實施了15個鏈接項目,綜合利用近50萬噸固體廢棄物、7萬噸二氧化碳和6500多噸二氧化硫,年新增經濟效益7000多萬元。四是結合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資源再生產業。全省已建成朝陽華龍、鐵嶺新新等30多個煤矸石和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2003年全省煤矸石和粉煤灰綜合利用率達到74%和47%,比2001年分別提高了45個、10個百分點。
3、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沈陽鐵西新區通過對污染企業的搬遷、改造,實現產業重組和產品升級換代,優化城市布局,從源頭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目前,正在將47家重點企業構建成9條工業生態產業鏈和循環網絡,開展物流、能流的梯級利用,工業廢水50%以上通過處理后回用,年減排固體廢物44萬噸。大連市以消除市中心污染源為突破口,對地處市內的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工業企業進行搬遷改造。除少數企業就地關閉外,大多數企業通過盤活土地,利用級差地價獲得發展資金,提高了企業技術水平。城市環境的改善,提升了土地價值,為引進高新技術調整產業結構和招商引資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條件。
4、發展循環型生態農業,促進了城鄉發展的協調統一。全省已建成63個高標準“四位一體”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45萬畝有機食品基地。盤錦市啟動建設了太平農場、鼎翔公司、西安生態養殖場、石山種畜場四個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西安生態養殖場以生產和利用水生植物為核心,牧漁農相結合,實行四級凈化,五步利用,資源多層次開發,多級循環利用的復合生態模式,成為被聯合國環境署命名的全球500佳之一。阜新市以雙匯、大江等加工企業為龍頭建立養殖業和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發展鏈條,已建成千畝以上農業園區15個。全省還建成秸稈氣化工程39處,促進了農村能源調整。
5、以城市中水回用為重點,全面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結合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開展城市中水回用,緩解水資源短缺危機。目前,全省已建成25座城市污水處理廠, 累計日處理能力達到284.8萬噸,實際運行負荷達到了80%。鞍山西部第一、本溪第二、大連春柳河等10座污水處理廠共實現日回用中水40多萬噸,主要用于工業、城市河道景觀和綠化用水。以鞍鋼、撫順石化等一批用、排水大戶開展中水回用為代表,已使工業企業取水量減少了24.5%。以沈陽和大連為重點,建成住宅小區、學校、賓館等中水回用工程110多個,日回用中水4萬多噸。
6、開展循環經濟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參與意識。編制了省、市循環經濟發展方案。邀請清華大學金涌、錢易院士,東北大學陸鐘武院士等中外專家為各級領導干部作循環經濟的專題報告,結合省情剖析遼寧省開展循環經濟建設對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推動作用。積極利用電視、報刊等多種媒體,廣泛開展宣傳,擴大公眾參與力度。
遼寧省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在全國受到普遍關注。全國政協、總局領導曾先后到遼寧省專門視察循環經濟試點工作,認為遼寧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在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經濟開發區的整合提升和資源節約利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且發展勢頭良好,對全國尤其是東北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二、關于遼寧省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
今后一個時期,全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法制建設為保障,形成“政府大力推進、市場有效驅動、公眾自覺參與”的循環經濟發展運行機制,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構建和諧遼寧。
主要任務是:
1、把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作為重大戰略,納入“十一五”規劃。在編制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各類規劃的編制;另一方面,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同時,把發展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技術納入重大項目給予支持,重點組織開發一批有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等技術,不斷提高單位資源消耗產出水平。
建立科學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資源生產率、資源消耗降低率、資源回收率、資源循環利用率、廢棄物最終處置降低率等為基本框架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并把主要指標逐步納入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此基礎上,研究提出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目標及分階段推進計劃。各市要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推進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
2、加強循環經濟地方法規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建設。今年爭取出臺《遼寧省節約能源條例》,盡快完成《遼寧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條例》的論證工作,同時要做好制定《遼寧省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條例》、《遼寧省中長期節約規劃》等相關準備工作。著手制定廢舊家電、廢輪胎等回收利用的具體管理辦法,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等規章制度,把循環經濟建設納入法制軌道。
建立消費拉動、政府采購、政策激勵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體系。一是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產品的標示制度,鼓勵公眾購買循環經濟產品。二是在政府采購中,確定購買循環經濟產品的法定比例,推動政府綠色采購。三是通過政策調整,使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有利可圖,使企業和個人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對于一些虧損或微利的廢舊物品回收利用產業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產業,可通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政策,使其能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在增加環境(污染排放)稅、資源使用稅的同時,可對企業用于環境保護的投資實行稅收抵扣。四是建立和完善價格機制和補償機制。
3、繼續推進試點中的幾項重點工作。一是深入開展企業持續清潔生產。在全面完成600家重點污染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的同時,以清潔生產周轉金啟動為契機,千方百計籌措項目資金,著力實施一批清潔生產中高費方案,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創建10家清潔生產先進企業,使單位產品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
二是繼續創建一批“零排放”企業。到2005年末,電力、冶金、煤炭、選礦行業基本實現全行業廢水“零排放”;石油開采和加工行業積極開展中水回用,有條件的企業實現廢水“零排放”;啟動再生紙生產行業廢水“零排放”工作。冶金行業高爐煤氣、轉爐煤氣、焦爐煤氣兩年內基本實現“零放散”。冶金行業當年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冶金廢渣全部實現資源化,逐步開展歷史堆渣的綜合利用。
三是加快循環經濟型示范企業建設工作。鞍鋼按照規劃,從實現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工業廢水“零排放”和礦山生態恢復四個方面組織實施,盡快建成循環經濟型示范企業。編制撫順石化、沈化、本鋼和錦天化循環經濟型示范企業建設規劃,加快項目建設。
四是抓好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撫順礦業集團、大連開發區和沈陽鐵西新區按照規劃,做好項目實施工作,實現園區內能流、物流的梯級和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提升區域內經濟運行質量。撫順礦業集團和大連開發區爭取早日通過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驗收,沈陽鐵西新區爭取列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試點。
五是積極推進城市中水回用。新建污水處理廠必須配套建設中水回用設施,已建成污水處理廠沒有開展中水回用的要加快回用設施建設,開展中水回用的盡快達到設計能力,到2010年使遼寧省中水回用率達到30%以上。繼續大力推廣住宅小區、學校、醫院、賓館等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推進水價改革,制定合理的中水使用價格,促進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大力建設節水型社會。
六是深入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以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廢電腦及電子廢棄物、廢金屬及包裝物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幾個區域性的資源再生產業基地,到2010年使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率達到50%以上,廢舊家電等廢物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在沈陽、大連、鞍山市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其它各市選擇若干個垃圾分類回收試點。加快城市垃圾處理廠建設進度,到2010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
七是加快推進關鍵鏈接項目建設。積極借鑒葫蘆島市的成功做法,政府積極搭建促進關鍵鏈接項目建設的信息交換平臺,對項目實施跟蹤、協調,營造便利條件。企業通過對能量流、物質流的分析,引入關鍵鏈接技術,實施技術改造,在生產的全過程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積極尋求可作為原料利用的廢棄物,通過建設關鍵鏈接項目變廢為寶,增加企業經濟效益,減少區域內污染排放。
4、進一步加強組織協調和輿論宣傳。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必須加強對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切實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要思想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建立有效的協調工作機制,循環經濟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的職責,抓好本部門的相關工作,密切配合,共同推進。
大力開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各級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和公眾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各市、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培訓活動,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研討會、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和印發宣傳品等形式,運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廣泛宣傳,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宣傳典型案例,提高社會各方面對發展循環經濟重大意義的認識,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要將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納入基礎教育內容,做到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庭、以家庭影響社會,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棄物等活動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三、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幾點建議
1、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
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建立一套法律法規體系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最基本保障。要盡快建立起促進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通過立法,明確政府、企業和居民在推進循環經濟中的責任和義務。要在已經出臺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的基礎上,盡快研究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資源循環利用法、循環經濟企業投融資法、可持續消費法和實體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循環經濟激勵政策體系,鼓勵消費者實行“綠色消費”,鼓勵企業循環利用資源,鼓勵民間投資向生態環境領域投入,興辦循環利用資源和資源再生產業。
另外,建議政府在資金、稅收政策、政府綠色采購、環境保護產品政府采購、政府向個人征收廢棄物的處理費用、發行循環經濟債券等方面,對發展循環經濟予以支持。
2、大力推進靜脈產業的發展
我國靜脈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目前還沒有形成規范化的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體系,而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是關鍵原因。因此,在發展靜脈產業中,建議首先建立起發展靜脈產業的制度框架,從法律上明確廢物排放者、收集者及處理者的義務和責任;其次,構建完善的分類回收體系時,要對從事廢物回收、運輸的從業組織進行嚴格管理,以確保廢物收集的安全性,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第三,建議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技術路線,選擇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較好的地區規劃建設以某類特定廢物為主的再生產業園,針對特定類型廢物進行循環利用技術實證研究。
3、推進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和靜脈產業技術的發展
我國雖然重視廢物資源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并且有的廢物資源化技術已經得到應用,例如,蔗渣造紙、廢糖蜜制酒精及粉煤灰制建材等技術,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仍然處于低水平的資源綜合利用階段,缺乏系列化、配套化的廢物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體系。此外,由于廢物資源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具有高成本、高風險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類技術的發展。
鑒于此,建議政府部門首先要重視和加大對以廢物資源化技術為主的靜脈產業技術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引導企業、技術研究部門積極開展廢物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二是針對我國目前的技術現狀,篩選和推薦一批具有較好應用前景和經濟效益的廢物循環利用技術;三是要針對特定類型的廢棄物,組織相關企業和科研部門聯合開發循環利用技術;四是要對具有推廣應用前景的技術給與專項經費支持,鼓勵技術開發部門進行實證研究。
4、明確各部門在推進循環經濟工作中的職責
由于推進循環經濟工作需要多個部門、機構的協作,全社會共同行動,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啟動,在這種情況下,僅一個部門單位是難以支撐的。應盡快明確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推進循環經濟工作中的分工、責任和義務,明確全社會推行循環經濟的途徑和方向。
5、在重點項目實施上,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
東北目前正處于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和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為按期完成循環經濟試點工作任務,必須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實施一批循環經濟重點項目。
本資料由國家環保總局科技標準司提供
編輯:王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