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11月3日召開的第四屆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錢易在開幕式主題報告中指出,我國尚未形成適合國情和適應發展的生態與環境科技體系。
錢易院士的報告題目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科技問題研究”,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第十專題,專題組曾將本報告內容專門向溫家寶總理匯報。
我國已經進入大范圍生態退化和復合性環境污染的階段
錢易院士談到我國自然環境先天不足:干旱、半干旱區占國土面積的52%;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3;天然沙漠、戈壁面積約100余萬km2;大面積地區生態脆弱。老債新帳疊加共存的局面使得我國面臨全球最嚴峻、最復雜的環境問題。一方面環境污染觸目驚心,七大江河水系的741個監測斷面的水質Ⅰ-Ⅲ類占29%、Ⅳ和Ⅴ類占30%、劣Ⅴ類高達41%;東部和西南200余湖泊中80%富營養化;近一半城鎮飲用水源地水質不符合標準;據343個城市的調查,僅1/3達二級空氣質量標準;1/3國土受到酸雨污染;垃圾圍城普遍,有毒有害廢棄物影響開始顯現;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相當GDP的3-8%。另一方面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km2、沙化土地面積約100萬km2、原始林不足1/10、森林質量下降、草地退化面積達2/3、地下水超采(海河平原漏斗面積2萬km2)、全球1121種瀕危物種,中國有190種。溫室氣體、氣溶膠等排放居高不下,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僅低于美國,居第二位,在甲烷、氧化亞氮、沙塵、黑碳、二氧化硫居世界第一位,使得我國在國際公約的談判上處于十分不利的形勢。
生態與環境面臨新一輪社會、經濟發展的壓力
人口、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造成資源消耗日增、污染排放擴大、生態系統超載。城鎮化將增加城市生態和環境壓力,典型的方面包括生活污染排放增大、汽車尾氣排放加劇大氣污染、電子廢物等新型固體廢棄物增加、工藝落后的企業向中小城鎮轉移等。農村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化肥、農藥加劇面源污染,養殖業發展加重污染,鄉鎮企業發展導致新一輪環境污染。
生態與環境科技發展進入以地球生態系統為對象的綜合集成研究階段
——整體觀、系統觀、可持續發展觀的引導
——生產和消費模式轉型的需求
——全球大型國際研究計劃的推動
——對地觀測系統和地面觀測網對科技發展的推動。
——全球環境公約的驅動
在以上幾個方面等的綜合作用下,生態與環境科技發展進入以地球生態系統為對象的綜合集成研究階段。
生態與環境科技尚未形成適合國情和適應發展的生態與環境科技體系
同科技發達國家比較,我們的主要差距包括:
——原創性基礎研究欠缺,手段相對落后;
——缺乏大跨度學科交叉的系統綜合研究;
——偏重末端治理,忽視全過程和區域性控制;
——缺乏全球視野,參與國際計劃能力不足;
——長期、連續、動態的基礎數據積累不夠;
——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技術與成套裝備;
——科技對政府決策的支撐薄弱。
建立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求的生態與環境科技體系
生態和環境科技發展的戰略思路:
——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指針;
——以全球變化為背景;
——以提高資源生產率為核心;
——以區域的、系統的綜合防治為重點;
——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與環境科技體系。
把2010年遏止生態與環境繼續惡化,2020年生態和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未來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科技發展的目標。
根據以上的戰略思路和發展目標,確定把循環經濟研發與示范、退化生態系統重建、區域污染綜合防治、環境與人體健康、全球變化適應與減緩作為發展的重點領域
循環經濟研發與示范的優先主題有:
——循環經濟理論與共性技術;
——生態資產核算與提高資源生產率、重點行業、城市循環經濟技術與示范、廢舊產品和廢棄物資源化的支撐技術;
退化生態系統重建的優先主題有:
——生態區劃與區域生態功能定位;
——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與轉型;
——生物多樣性保育。
區域性污染綜合防治的優先主題有:
——環境分區與總量控制技術;
——重點流域水污染污染防治與修復;
——重點城市群復合污染形成機理與防治;
——農村面源污染控制與土壤修復。
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優先主題有:
——影響健康的環境基準、標準和預警體系;
——重點污染物對健康影響機理與識別技術;
——阻斷和降低污染物危害人體健康的途徑。
全球變化適應與減緩的優先主題有:
——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和適應;
——應對全球變化的能源、產業結構轉型;
——履行主要國際環境公約的科技支撐。
錢易院士最后指出,將改善科技環境、提高科技能力、發揮綜合效益作為實施上述戰略的保障措施。對此,我國要制定更嚴格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完善管理體系;加大對生態、環境科技投入,設立專項基金;編制重大的跨學科的長期科學研究計劃;強化重大規劃、大型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建立生態與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及其裝備開發;加強參與國際公約和科技計劃的能力建設,健全生態與環境的全民教育體系和公眾參與機制。
編輯:王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