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固廢網和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聯合舉辦的2007年中國固廢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政策咨詢專家傅濤博士就垃圾處理行業的產業性質與特許經營制度做了精彩的演講。以下是主要內容:
首先,傅濤博士講到垃圾處理是市政公用事業的核心內容,垃圾污染的滯后性強,垃圾污染所造成的影響容易被忽略。供水、供電的影響滯后期是1天;污水的影響滯后期是2-3年;垃圾處理的影響滯后期則是5-10年。因此,垃圾處理的外部性最強,因為外部性很強,所以需要市人民政府,甚至中央財政政府,在稅收、監管上的介入。垃圾處理的直接收益主體模糊責任主體和收益主體都缺位,垃圾場選址困難就是一種體現。
在垃圾處理行業服務效率低下,城市政府不堪重負,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使基礎設施需求加大,越來越嚴格的環境要求,長期發展造成的環境欠帳巨大,城市政府的融資能力的制約下,都要求垃圾處理行業要引入市場機制。并且,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垃圾收集的市場化能力最好,為2.8;污水分散處理次之,為2.4;污水集中處理和垃圾衛生處理居中,為1.8~2.0。在污水和垃圾領域完全能夠在一定機制上引入市場機制,這個理論性的觀點也是我們國家在市政領域推行市場化其中一個方面的理論依據。
傅濤博士講到特許經營制度下的垃圾收費問題:垃圾收費難!垃圾處理費是事業收費還是經營收費?在財稅體系中,行政收費只是對政府財政能力不足的一種補充。垃圾收費并不是引入市場機制的必要條件,但是垃圾收費會促進垃圾處理行業的發展,用環境稅來代替垃圾收費可能更加科學,連接排污者與政府的紐帶是稅,而連接政府與治污者的是經營性收費。
傅濤博士還講到垃圾處理行業的技術和管理問題,垃圾處理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體系,總體上屬于環境服務業,而且是社會性很強的環境服務業。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垃圾行業又是管理和技術相結合的物流管理。由于垃圾本身是所有的消費品經過消費后產生的廢物,垃圾從產生到收集、回收和處理的整個管理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物流過程,需要管理和技術的緊密協調。發達國家所實施垃圾分類收集,就是一種對于垃圾不同組分物流的分類管理,分類后采用的處理技術也是針對各類垃圾特性發展而來。 而管理環節薄弱造成技術路線的爭論。 垃圾處理的服務邊界模糊。
傅濤博士最后講到,引入市場機制的改革成為垃圾處理行業的方向,產業化的轉型、市場機制的引入將有力地提升行業的綜合水平。隨著固廢影響的逐漸顯現,即將成為科學發展觀下的下一個關注重點。
傅濤博士最后告訴與會人士,垃圾處理市場的黃金時期即將到來。(中國固廢網 肖瓊)
編輯:王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