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9-26 13:57
來源:浙江省統計局
浙江省開發區(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統計調查結果和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的開發區(園區)統計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浙江省110家省級及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園區)(內含園中園6家,下同,以下簡稱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勢頭良好,工業園區的資源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態園區的建設和投資力度加強,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并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的現狀和改造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和建議,旨在為加快工業園區生態化進程和更好地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一、浙江省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狀況保持良好
2009年,浙江省政府加大促進工業園區生態化建設扶持力度,工業園區積極保障園區生態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企業提高了自覺進行生態化改造和技術更新的意識,在政府、園區和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工業園區的生態化建設和經濟效益均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成效。
(一)經濟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
至2009年底,浙江省工業園區共開發園區面積1143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12平方公里,增長10.9%;園區內共有工業企業4.015萬家,比上年增加4878家,增長13.8%;工業總產值18225.3億元,比上年增長3.1%,占浙江省全部工業企業總產值的39.9%;工業增加值4064.7億元,增長15.2%,比浙江省平均水平(同口徑比較)高2.2個百分點;利稅總額1790.9億元,比上年增長44.9%,占全部工業企業的43.8%,占比提高8.1個百分點;提供就業崗位355.3萬個,比上年增加32.7萬個,占全部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的34.4%,占比提高6.3個百分點,為社會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
(二)生態化園區改造穩步向前
1.資源循環利用能力進一步提高。2009年,浙江省工業園區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140萬噸,比上年增加126.7萬噸,綜合利用率為82.9%,比上年提高7.1個百分點;園區內企業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73.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2009年,浙江省園區內企業共有余熱余壓回收設備527臺,比上年增加26臺,增長4.9%;園區內企業利用余熱發電量共計10.6億千瓦時,比上年多發電0.8億千瓦時,增長9.2%。
2.環境保護功能進一步強化。浙江省園區工業“三廢”的排放量減少,處理能力有所提高。2009年,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為0.34千克,比上年減少21.3%,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0.27千克,比上年減少12.9%。園區內有污水處理能力的企業(指有污水處理能力且日常進行污水處理的企業)3435家,比上年增長22.2%,增加7.2個百分點;工業污水處理量為4.4億噸,增長7.3%,污水處理率達到88.6%,與上年持平。2009年,浙江省工業園區共處置工業固體廢物298.3萬噸,比上年多處置37.5萬噸,處置率為23.1%,比上年增加1.8個百分點。各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充分說明園區和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加強,工業園區的環境保護成果也越來越明顯,環境保護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3.生態園區建設力度增強。至2009年底,浙江省110家工業園區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園區有65家,占園區總數的59.1%,比上年增加6家,占比提高5.5個百分點;園區內有1992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約占園區內工業企業總數的5.6%,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已制定園區環境報告及信息公開制度的園區達92家,占園區總數的83.6%,比上年增加9家,占比提高8.1個百分點。
(三)工業園區的生態化發展潛力凸現
浙江省工業園區的生態化建設在取得了顯著成效的同時,依然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衍生企業促進園區生態化的功能增強。2009年,浙江省110個工業園區內共有廢舊物資回收企業185個,比上年增加25個,占園區內所有工業企業的3%。有35家工業園區擁有利用廢物生產的衍生企業(指通過購進廢物或下腳料為主要生產原料進行生產經營的企業和產業活動單位),比上年增加4家,占工業園區總數的31.8%,上升3.6個百分點。利用廢物生產的衍生企業共有252家,比上年增加22家,增長9.6%,占園區內工業企業的6.3%。衍生企業工業總產值1460億元,比上年增長5.5%;企業平均從業人員達到20531人,比上年增加436人,增長2.1%,占園區內工業企業從業總人數的5.8%。園區內衍生企業的資源再利用功能進一步增強。2009年,衍生企業廢物購進量252.6億噸,比上年增長20.2%,其中,從園區內購進的量和從國外購進量分別比上年提高8.2%和21.2%。
2.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意識進一步增強。倡導清潔生產、延長產業鏈、發展靜脈產業是園區生態化的重要內容。調查發現,浙江省園區企業發展循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意識進一步增強,在園區生態化進程中許多企業自發地形成循環產業鏈,促進能源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據2009年開發區(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統計年報資料,調查的6312家園區企業所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有67.1%用于下游企業作原料,比上年增加7.7個百分點。有112家企業對大氣污染物進行了收集,占調查企業的1.8%,比上年增加0.1個百分點。收集和利用工業廢氣222萬噸,比上年增加15萬噸,增長6.8%。有58%的園區內企業收集大氣污染物的數量大于上年。發展循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不但促進了園區生態化發展,帶來巨大社會效益,也為企業提高了經濟效益。如衢州市元立金屬制造有限公司原本是耗能大戶,通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大力發展企業循環經濟,利用余熱發電,用電自給率達92%,從而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企業競爭力。
3.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園區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的技術支撐。2009年,工業園區及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和創新水平均有所增強,所調查的6312家園區內工業企業共支出科技活動費用134.2億元,比上年增長5.1%。110家工業園區共有企業研發中心1581家,比上年增加601家,增長61.3%;園區企業全年投入技術成果引進費用36.1億元,比上年增長13.9%。
二、工業園區生態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浙江省工業園區的生態化建設雖然正有條不紊地發展著,但是能耗量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和園區循環利用的網絡尚未形成等問題依然制約著浙江省工業園區生態化建設的發展。
1.單位能耗和水耗下降不明顯。2009年,浙江省110家工業園區現價萬元GDP電耗為0.066千瓦時,比上年減少0.042千瓦時,下降38.8%,下降幅度較大,但萬元GDP能耗和水耗下降幅度并不大,萬元GDP水耗為8.3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1%,萬元GDP能耗為0.208噸標準煤,與去年基本持平。
2.各地循環經濟發展不平衡。根據2009年浙江省開發區(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統計調查結果,工業園區重復用水率最低的只有22.5%,而最高的達96.2%,相差73.7個百分點;園區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最低為38.8%,最高達99.3%;單位產值綜合能源消費量最多的市和最低的市,分別為0.643噸標準煤和0.064噸標準煤,相差10倍。
3.園區循環利用的網絡尚未形成。生態園區的本質特征是在園區內形成循環產業鏈,實現園區內廢棄物盡可能少排放甚至是零排放。但從園區調查結果看,許多園區存在行業集中度低、產業關聯性不強、生態產業鏈不明顯的問題。園區內衍生企業不多,僅占園區內被調查企業的6.3%,所占比重不高且循環節點少,尚未形成較為高效的閉循環。沒有真正建立起園區系統內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網絡,廢料再生利用率還有待提高。
三、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的對策
生態工業園是在區域層面實現循環經濟的最有效方式,在工業園生態化建設過程中必須依據工業生態學原理,在整個工業園內建立工業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食物鏈(網)關系,這樣才能將整個區域層面產生的廢物轉變成新的資源,從而有效利用。園區生態化建設是浙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工業園區生態化應當調整空間布局、轉變發展方式,加強政府管理和引導,多管齊下。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綠色生產。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以及地球環境承載能力的局限性要求我們在尋求社會發展的同時,必須注重有限資源的集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綠色生產是實現園區生態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要促進“靜脈產業”的發展,建立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生態產業鏈,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其次,要改變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方式,加大預防措施,實施“前端預防”,同時要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培育綠色現代產業。第三,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約型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協調資源環境約束與產業高速增長的矛盾。
2.調整產業布局發揮產業聚集效應。調整產業空間布局,一方面有利于減少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業生產中的運輸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并發揮產業的聚集經濟效應。要按照產業分工發展體系和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調整園區產業的空間布局,使區域內空間布局分散的企業逐步向園區集中,加快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充分發揮產業的聚集經濟效應。同時,要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對產業內部組織結構進行調整,要通過積極推進企業的改組、聯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種形式,加快大型企業集團的形成,發揮企業規模經濟效益,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經濟和產業配套體系。
3.強化政府管理。一是明確不同園區產業發展定位,通過制訂規劃和政策引導把關聯性企業相對集中,以延長產業鏈;二是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建立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補償機制,加大對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新興生態工業園的政策傾斜;三是加強生態工業園區的信息交流及宣傳工作,以引導園區朝著生態化方向發展。四是積極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建立產業技術體系,為園區生態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五是結合不同區域的園區生產特點,建立一套園區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評價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水平,推進生態工業園區不斷完善和進步。
編輯:程海靜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