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2-06 15:58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鄭巖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生活垃圾收運網絡的日趨完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數量和能力快速增長,截至2010年底,全國設市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年清運量2.21億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63.5%。但我國每年生活垃圾產生量約占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其年均增速為8%,使得我國仍有30%的生活垃圾未能處理,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垃圾圍城”的困境。“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在垃圾處理領域投入2600億元,但就我國快速發展的垃圾處理設施、收運體系建設而言,仍顯得捉襟見肘,因此資金仍是制約我國固廢行業發展的一大問題,如何運用垃圾收費這一環境政策工具和經濟手段來提高我國垃圾管理和處理水平,是推進我國垃圾處理處置事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政策保證
全面推行垃圾收費制度
從20世紀90年代提出對生活垃圾處理處置實行收費服務開始,我國不斷完善垃圾收費標準和相關制度。2011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健全生活垃圾收費制度,按照“誰產生、誰付費”的原則,推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該意見要求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按規定繳納垃圾處理費,具體收費標準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據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確定;并積極探索改進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方式,降低收費成本。近一年來,國家到地方都在積極探索垃圾收費制度建設,發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規劃。
| 發布時間 | 政策規劃 | 發布單位 |
| 2011年12月 |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 | 國務院 |
| 2012年5月 | 《“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 | 國務院辦公廳 |
| 2012年6月 |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 國務院 |
| 2012年3月 |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
| 2012年10月 | 《天津市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 | 天津市環保局 |
| 2012年11月 | 《廣東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11月,財政部部長助理鄭曉松在“2012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上表示,我國將積極推進環境稅費改革,研究開征環境保護稅,在此契機之下,垃圾收費制度能否和環境稅對接,實現突破性的改革值得期待。
地方推進
垃圾費隨水費征收還是“按袋計量”
目前,全國32個重點城市開始推行垃圾收費制度。對于生活垃圾處理費的收取方式,目前部分地區正在探索由現行的按戶計收改為按用水量計收,即水費垃圾費捆綁模式。今年7月1日起,昆明通用水務自來水有限公司開始代收生活垃圾處理費。長沙、佛山、順德、惠州等地也在積極采取聽證會方式,試水垃圾費隨水費征收模式。12月3日,香港環境局就廢物管理事宜舉行持份者參與會議,討論垃圾收費問題,并傾向按量收費,其中65%受訪市民支持生活垃圾按量收費。
垃圾階梯式收費也是一個發展方式,今年蘇州市提出擬適時對各區域行政部門實施生活垃圾階梯式收費,政府部門給每個區域核定生活垃圾總量,如果低于這個總量,減免垃圾處置費;而如果高于總量,將高額收取處置費。該措施實施后,將有利于利用經濟杠桿充分調動各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積極性。
廣州以身示范
積極探索垃圾收費改革
2008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重新修訂的《廣州市收取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實施細則》中指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按居民每月每戶5元收取,以一個門牌號碼(戶口簿、租約、房產證)為一戶,兩個單元合并使用的視為一戶計算。2011年底出臺《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今年11月發布《廣東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逐步健全垃圾收費制度。
2010年4月,廣州開始探索垃圾處理費與自來水合并收取的方式,并于今年11月初提出垃圾費隨袋征收和隨水費征收兩套方案,推進垃圾處理付費方式的重大改革。垃圾費隨水費征收方法,因垃圾量和用水量并不成正比,在臺灣已經淘汰,但是可以改善部分地區垃圾費收繳不足的情況;“隨袋征收”的核心是“多產生多付費”,可以促使市民通過增加回收和重復使用來減少垃圾的產生量,培養市民的垃圾減量意識,但是監管難度比較大,因此這兩種方案從提出到現在,一直是各方爭議的熱點。目前,廣州海珠區選點沙園街廣重社區作為垃圾“按袋計量收費”試點小區。
廣州的垃圾處理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不斷踐行“垃圾費按袋計量”、“廚余垃圾專袋收集”等多項模式,未來還將試點實施垃圾定點收運,建設垃圾監控系統,并在全市推廣“垃圾不落地”模式。
由中國固廢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固廢戰略論壇”,將邀請行業知名專家對垃圾處理經費政策進行分析解讀,敬請關注!
編輯:鄭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