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29 17:37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楊瑞雪
今年6月份,首部針對流化床垃圾焚燒技術的指導手冊——由住建部標準定額研究所主導的《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燒工程技術導則》(以下或簡稱“《導則》”)(RISN-TG016-2014)正式發布,引發行業熱議。今日,在“2014(第二屆)上海垃圾焚燒熱點論壇暨垃圾焚燒產業聯盟年會”上,《導則》主編之一的浙江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李曉東教授對《導則》進行了深入解讀”。

圖為:浙江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 李曉東教授
為什么制定流化床《導則》?
在解讀流化床技術導則之前,李曉東首先簡要分析了今年7月開始實施的《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下稱“新標準”)。他稱,新標準明確要求,生活垃圾必須在垃圾焚燒爐膛溫度升至850度以上后,方可被投進爐膛;新標準對設備故障時間及發生故障污染排放污染時間都提出了十分嚴格的限制,焚燒爐每年停爐過程排放污染物的持續時間以及發生故障或事故排放污染物時間累計不應超過60小時;另外,新標準對各項污染控制提出更多、更高要求,例如,增加了一氧化碳排放標準,公眾最關注的二噁英類控制限值,采用國際上最嚴格的0.1ngTEQ/m3。
上述污染控制標準是面向所有垃圾焚燒技術路線,不論是爐排爐還是流化床,都必須嚴格遵守。但以往對于垃圾焚燒技術本身的指導與規范文件基本上以爐排爐為主,流化床原則上遵循,但因兩者技術有別,標準的適用性與指導性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針對流化床技術特點的《導則》出臺,為該技術發展提供支撐,規范、引導其向高效、清潔等方向健康發展。
《導則》的制定源于我國流化床的發展特點。李曉東介紹,1997年,杭州錦江集團與浙江大學共同成立“浙江大學錦江環保能源技術開發中心”,1998年,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燒爐在浙江余杭成功投運。之后我國流化床焚燒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工業化示范、產業化示范、完善提高、成熟推廣,也形成了一整套系統化的集成技術。
在此過程中,杭州錦江集團不斷創新與探索,開發出流化床焚燒爐系列產品。截至2012 年12 月底,其在全國已建成和在建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資源綜合利用電廠逾三十家,垃圾電廠個數和垃圾處理量位列中國境內第一位。而在整體市場方面,截至2014年5月,內地建成并投運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約178座,其中流化床技術的電廠為67家,約為總規模的36%。在近三分之一的市場占比背景下,對流化床工程建設與技術發展的規范與引導勢在必行。
《導則》如何規范流化床?
《導則》從各個環節出發,對流化床焚燒工程的設計基準、設計方法、關鍵技術環節、系統配置等方面提出要求,規定了流化床焚燒廠總體設計,垃圾接收、前處理、儲存與輸送、投料,焚燒系統,熱能利用系統,環境保護,職業衛生與勞動安全,公用系統,工程施工及驗收等基本的技術要求。
在焚燒廠總體設計上,由于垃圾熱值的限制,流化床焚燒往往需要添加輔助燃料,以實現更好的焚燒效果。李曉東表示,在此條件下,為保證焚燒廠環保運行,避免成為“小火電”,《導則》對輔助燃料量的控制進行了嚴格規定:輔助燃料的添加比例原則上應使進入流化床焚燒鍋爐的混合燃料低位熱值滿足在5000~6000kJ/kg范圍內。根據流化床技術特點,推薦采用煤作為輔助燃料。煤在入爐燃料中的質量比應小于20%;當進爐垃圾熱值大于6000 kJ/kg時,不宜摻燒煤。
李曉東認為,垃圾預處理系統在流化床焚燒工程中頗為關鍵,可大幅提高焚燒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導則》對此規定:垃圾預處理間的布置須結合垃圾的儲存系統來統一考慮。對于特大型垃圾焚燒廠,預處理線宜設置2條以上,如漢口、武昌、鄭州滎錦等垃圾焚燒廠都設置三條預處理線,以確保垃圾的正常處理及設備的備用系數。他透露,垃圾預處理系統在我國流化床焚燒工程中的應用已相當廣泛,杭州錦江集團大概購買了16臺的國外破碎機,成本非常昂貴,也證明流化床并非低成本技術路線。
“流化床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技術。”李曉東最后坦言,但是流化床有其適應性,主要體現在燃燒適用性廣、混合強,溫度均勻、傳熱傳質效率高、結構簡單等方面。《導則》的出臺,也將在未來引導流化床焚燒技術逐漸升級進步、健康發展。
編輯:蔡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