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1-10 15:12
來源:E20環境平臺傳播中心
作者:李曉佳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環境保護成為重要課題,智能、綠色和低碳已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共識。在此背景下,垃圾處理應如何做到資源化和無害化? 11月1日的“2014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現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形象的比喻,垃圾的資源化與無害化處理應該是對從“墳墓”到“青春”這一“垃圾處理夢”的追求。
張悅指出,在城鎮化過程中,要思考垃圾處理如何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尤其要考慮新型城鎮化對垃圾處理提出的新要求。
他認為,新型城鎮化具有兩大特征,其一,強調的是人的城鎮化,要為人們創造一個環境美好的生活環境,這是城鎮化“以人為本”的要求。其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一定要梳理好城鎮化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就要求,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工作需要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一個方針下開展。
“濕漉漉、臭烘烘、黏糊糊、亂糟糟”張悅用這十二個字形容垃圾的特征。
這些成分復雜的垃圾是怎樣產生的? 張悅講,按生態理念的城市垃圾分類,可將垃圾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稱之為有機廢物,有機廢物亙古有之,發展于農耕文明時代。包括餐飲、園林垃圾,污泥、糞便,過期食物,畜禽尸體等。第二類稱之為化石廢物,屬于近代社會,發展于工業文明。包括金屬、塑料、玻璃、混凝土,以及化石與有機復合的物品。有機廢物、化石廢物兩者混合在一起難解難分,成為問題之源。張悅笑言,就像一包茶葉,雖然是牛皮紙的包裝,里面卻鍍了一層鋁膜。在生態文明之下,有必要針對目前垃圾的來源尋找垃圾的解決之法。
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們如何應對難解難分的垃圾?
張悅指出,要充分認識3R原則,所謂3R指的是,Reduce(減量)即減少廢物產生;Reuse(再用)即工業廢物的回收再用;Recycle(循環)即生活廢物的生態循環。這其中,來自土地和光合作用的有機廢物、營養物等可以回歸土地,彌合生態循環鏈。而源于工業革命的化石廢物難以重返生態循環,則可以立足再利用,減少石化原料開發和污染排放。這樣就形成了“有機靜脈產業”,有了 “城市礦山”。
在垃圾的處理方式上,張悅認為,按照生態理念,有機廢物可以利用微生物技術,微生物技術是人類從自然界學來的技術,而對生物質能源的利用和土地利用應該是有機廢棄物處理的技術路線。化石廢物應該充分利用再制造技術,使其最終能夠替代部分原料,節約資源。“但目前面臨的問題往往是,這些化石廢物經過再制造處理后產生的物質再回用為原料后,產品的質量和品質是否能夠得到保障。”張悅強調,這也是當前我們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面對難解難分的垃圾處理難題,無論是混合垃圾的焚燒還是填埋,在一定程度上都沒有100%達到生態要求。張悅指出,垃圾衛生填埋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資源。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遷入人口的日益增長,“垃圾圍城”問題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暴露出垃圾處理設施超負荷運行的問題,特別是土地日益緊張的大型城市。有專家表示,隨著城市擴容,城市人口劇增,垃圾填埋將越來越難以為繼。2012年4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要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衛生填埋的弊端和政策的利好催生各地垃圾焚燒市場的快速發展。張悅強調,雖然垃圾焚燒不能避免煙氣處理問題,但焚燒發電既做到了節約資源又能使熱能有效利用。
同時張悅也指出,所謂從“搖籃”到“墳墓”的垃圾處理思維并不正確,而追求垃圾新生的從“搖籃”到“搖籃”的處理思維也并不完善。他認為,理想的垃圾處理思維應該是從“墳墓”到“青春”,做到“循環經濟更經濟,變廢為寶真為寶。”
(本文根據張悅在“2014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現場講話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12月12日,“2014(第八屆)固廢戰略論壇”將在北京友誼賓館友誼宮盛大開幕,屆時,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將出席論壇現場,并帶來主題發言分享其對產業的最新思考。本屆論壇將以“新常態下的產業解碼”為主題,從餐廚、收運、危廢、焚燒、修復等五大細分領域進行縱深分析,以全面解碼產業發展之道。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