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2-24 11:23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任萌萌
據12月19日晚E20微信“午夜深喉”文章報道,在浙江紹興垃圾焚燒項目的競標中,重慶三峰出價18元/噸,讓垃圾焚燒價格從今年10月的江蘇高郵項目26.5元/噸迅速突破,進入“十元時代”,對此,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薛濤公布了微信投票民意情況:“有7000人閱讀,有700人投票,37%認為監管趨嚴,將自食惡果;34%認為若繼續惡化,將一地雞毛;還有29%希望行業自律、逐步約束、漸漸改善。”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的低價?到底價格多少合理?未來如何應對低價問題?在“2015(第九屆)固廢戰略論壇”最后一個對話環節,主持人薛濤,邀請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張益、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孫剛、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財務咨詢及基礎設施(PPP)咨詢總監李煒,深入探討了此話題。
另一個角度:低價不是給業內看的
張益所在的上海環境集團有參與浙江紹興BOT項目,比較了解項目情況。他介紹BOT項目的收入主要是政府的補貼和發電收益:“現在發電收入,平均按照250度/天的發電量計算,假如采用750噸/天的爐子發電,可以達到280--320度/天的發電量,那么按照國家規定,280--300度按0.418元/度計價,280度以下的按照0.6元/度計價。投標價低的項目,發電計價加上政府補貼,就相當于200元/天的發電收益,投標價高的項目相當是250元/天的收益,其差距大概是10%--20%。”而浙江紹興垃圾焚燒項目即使出價45元/噸,它的利潤也只有4%左右,與一般8%的正常利潤相比,已經減少了一半,而出價18元/噸就相當于在前述4%的利潤上又下降了20%,張益表示:“它已經透支了政府的補貼,即修正后的垃圾焚燒服務費報價實際上是一個負數。”
對此,李煒提出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和E20環境平臺共同完成的《垃圾焚燒發電Bot項目成本測算和分析報告》:“垃圾處理服務費初始單價大概在65塊錢左右。如果考慮到回款之后的問題,垃圾處理服務費單價將上浮至68元/噸。談到重慶三峰在紹興項目不可思議的低價,他說:“當一個事情你解釋不通的時候,就換一個角度看,18元/噸的投標價既然從項目屬性上不合理,那么也可能是表演給資本市場看的。”
孫剛則更直白:“低價,可能是因為企業考慮到上市的需求,包括資本市場融資需求,不單純是靠垃圾焚燒廠賺錢。”
游戲規則:政府主導的一種“鬧劇”?
政府初衷是什么?
孫剛認為,合理的價格才能建出真正不辱使命的垃圾焚燒廠,就以北京5+3垃圾焚燒廠為例,將工業美學植入環保設施,親民而高效,他表示:“形成BOT價格,或經過公開招標,或不公開而是經過建設竣工后重新核定。北京的價格都在100元/噸以上,而現在這種公開投標都是20元或不到,企業報了一個超低價之后,我們整個固廢后續產業鏈都會受到拖累。因為在這種價格的情況下,直接會影響項目的對接。這對市政工程設計和政府都帶來了很多困擾。”
“政府是如何主導BOT項目的?我相信報出低價的項目,基本上都是價格主導的,往往價格高低就決定了是否中標。怎么價低得就像一場鬧劇?”孫剛認為,垃圾焚燒BOT項目到底多少價格,可追溯由來,設定合理區間,但更需要明了低價的原委,杜絕不合理現象。
“政府的初衷是什么?”李煒追問,“初衷肯定不是尋找最低價位的人,他要為所有市民負責任,處理好我們全市的垃圾,他肯定相對找一個聲譽、能力、實力好的企業,不僅僅是單純報價低。價格報出來是不是真正的符合整體的投資,相關監管部門應該進行相應的監管。是不是各級政府要想清楚,采購的意圖到底是什么?”
張益表示,政府對于環保項目低價競標,各部委都有不同的聲音,把握主導權的財政部最近也在通過《南方周末》發出聲音,其規范市場秩序的態度還是比較明了的。
低價,怎么就變成了事實?
李煒從市場角度闡述價格落地:“第一,低價是充分市場競爭的一個產物,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公開競爭;第二,制度上面的,最低價中標地方政府確定的規格,或者業主采購決定中標規則最后導致這樣的結果。”
他表示,不合理甚至偏激的價格,對行業長遠發展會帶來比較大的負作用,但是每個企業在特定的歷史階段都有拿項目的需要。“行業內如果只要求企業行業自律并不現實,如果業內已經形成了低價為勝的游戲規則,企業很難獨善其身,因為行業環境已經惡化了。”
“家里哭窮外面大方”是李煒發現的一個現象:“報低價的基本上是地方性的國企,在本地競標價格比較高,但是在外地卻報了比較低的價格。”
“價格本身源自市場化,下滑或上升,按道理講都是正確的。”張益就市場論價格,指出在國家日益趨嚴的監管環境下,企業仍然發出驚爆業界的低價競標,應該反思:“除市場因素,影響價格的因素還有建設、經營、折舊等很多,都會影響企業投資決策。”投資、發電量、內部收益率是三大主要因素,“建設模式不同,發電量與成本之間的差距也不同,例如兩臺垃圾發電機、每臺處理量750噸/天的廠,和4臺垃圾發電機、每臺處理量400噸/天的廠,建設成本差距較大,至少15%以上,即使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之間的差距也會比較大。”
張益指出:“企業都是以生存、以發展為目的的。做好信譽項目是一種生存,但作為上市公司是不夠的,肯定要擴張,擴張肯定是跑馬圈地跟資本市場的運作來收購,所以新增項目價格往下壓、并購價格往上漲,這個趨勢非常明顯。”
游戲規則是問題要害
張益介紹,對環保項目秩序的規范,各個部門都有不同的聲音,雖然政府不斷發聲,但是目前仍然不足以規范矛盾的現實。
不報低價就要面臨拿不到項目的危險,對企業而言就面臨著進退兩難的選擇。“是堅守底線,還是做大規模?”張益發出了疑問,為什么國企中要上市的公司、排名比較靠前的公司,出現低價現象的概率會較大?已經上市或者準備上市的國有企業容易出現家窮外大的低價?他表示:“問題就在于游戲規則,是它導致了企業要樹立正規的、將上市的公司形象,就要搶項目,就造成的這種低價也可以的心態,我分析了造成低價的很多原因,其實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戲規則。”
規則設定:防治三類現象
在本屆論壇上,李煒發布了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和E20環境平臺共同完成的《垃圾焚燒發電Bot項目成本測算和分析報告》,其中根據當前國情、垃圾熱值、項目投資與與利潤等多方面因素,經過全面分析,得出了一個基本結論,即垃圾處理服務費單價應該在68元/噸左右,但是業內卻頻頻爆出低價,對此,三位嘉賓都表示“游戲規則”急需修整,從頭至尾防治BOT項目的非正常低價投標,張益提出要關注3類現象:
第一,是不是形成了低價高質。企業競得的項目能否達到歐盟2000排放標準?要達到建設、環保的高標準,同時價格卻非常低。
第二,是不是“釣魚工程”。在比較短的時間里面,價格翻番調整,先報低價拿項目,每過一段時間就大幅調高價格,這種行為對其他企業不公平。
第三,能不能365天白天+黑夜都達標。
張益表示:“政府不能缺位,監管要到位,監測要到位,包括我們的環保的團體,都要加入對這種企業的監管、監測和監督當中。如果項目真出了問題,按照特許經營規定的退出等機制能不能實施,是不是有一個價格調整,都是需要關注的。”他還補充:“家里哭窮外面大方的現象也是企業不夠誠信的反映。”
孫剛也發出了呼吁:“我們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報這個價格就要對這個價格負責任。重要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扼制沖動。行業自律好,行業底線也好,不能每個企業都突破這個底線。”
李煒則從項目發展的角度建議:“在前面施工完成以后,項目造價提升了,可能又需要重新去調整價格了,這些監管我覺得應該跟上。我們應該實行動態的監管,而不是招標完了這個事兒就結束了。”
對話最后,薛濤也進一步補充:“現在BOT價格已經進入負曲線,造成低價局面是因政策、地方政府、企業自律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咨詢機構也應該發揮自己的能力,說服地方政府采用更合理的評標原則和價格體系,來維持我們行業正常發展。”
編輯:任萌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