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6-17 14:30
來源:中國固廢網
眾多互聯網+應用在短時間內爆紅,又迅速銷聲匿跡。與那些后勁不足的應用相比,互聯網+垃圾分類有著更廣泛的社會需求和切實的可行性,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投身這場變革中來。
“互聯網+垃圾分類”項目,是伏泰立足十余年環衛信息化工作經驗,綜合可行性、實用性、落地性,從環衛管理部門和企業兩個維度打造的綜合解決方案。以廈門市海滄區垃圾分類項目為例,讓我們全面解讀互聯網+垃圾分類模式。
海滄區垃圾分類項目于2016年上半年啟動建設,作為廈門市首個互聯網+垃圾分類項目,承擔著先導意義,實施效果關系著垃圾分類能否在廈門全市開枝散葉。伏泰自承擔建設工作以來,自知項目意義深遠,先后多次派調研人員到海滄區實地考察,最終根據調研結果確認采用試點小區現行、繼而全面推廣的模式,在天湖城小區和北師大海滄附校試點垃圾分類。
海滄區垃圾分類模式解析:
互聯網+垃圾分類的概念很熱,跟風者眾多,但方案持久性有待考量。垃圾分類如果只停留在前端分類,后端處理跟不上,依舊只是紙上談兵。考慮到試點小區的具體情況,我們努力尋找一種成本低廉、效益廣、易推廣,同時與后端垃圾處理相適應的模式。
在試點小區,每戶居民憑借身份證免費領取“智慧環衛綠卡”,該卡還可與廈門市民卡、商業積分卡綁定,作為居民身份識別和積分兌換的憑證。在項目試點之前,小區居民就自發組織了一支督導隊伍,每日到垃圾收集點對居民進行督導,同時還負責入戶宣傳和征集居民意見。海滄區垃圾分四類: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居民首先在家做好垃圾分類,每天兩個固定時間段到回收點投放,待督導員檢查無誤后換取一個積分,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即可兌換實物禮品。垃圾分類之后,不同種類的垃圾會根據處置方式的不同運送到焚燒廠、填埋場、餐廚垃圾處置廠等相應終端。
海滄區垃圾分類成果:
(1)從垃圾一鍋端到垃圾分類井然有序,不少城市花了10多年都沒尋得其中的奧秘,海滄區用短短半年時間就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2)有了積分兌換,居民熱情高漲。試點小區的垃圾分類率由2016年2月份的15.4%提升到了5月份的23%。居民是垃圾分類的源頭,只有調動居民積極性,讓居民投身于垃圾分類工作中來,垃圾分類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提升。
(3)前端分類與后端處置合二為一,短時間內實現源頭減量、改善垃圾圍城,長遠來看為垃圾回收、資源化利用打下良好基礎。
伏泰垃圾分類的經驗:
(1)互聯網+垃圾分類,伏泰一直走在行業前列。早在2013年,伏泰就聯手蘇州環境衛生管理處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網和蘇州垃圾分類微信平臺。讓市民了解蘇州垃圾分類的最新動態,發布垃圾分類法律法規,同時結合一些垃圾分類小游戲,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垃圾分類知識。
(2)政府端與企業端監管雙模式。政府關心垃圾分類的效果和減量率,企業專注分類過程和分類質量。2015年,伏泰承擔天津生態城環保有限公司項目,通過互聯網與垃圾分類的融合,具體監管到每臺物品回收機的位置、分類狀況數據、地理分布、分類計量、責任人等詳細信息。
(3)前端監管與后端監管一體化。伏泰提供垃圾分類、收運、中轉到終端處置全流程信息化監管,滿足垃圾分類后續工作的有效進行。
(4)垃圾分類與大數據相結合。通過多渠道數據的接入,借助大數據手段,形成垃圾分類知效率、覆蓋率等指標,準確評判垃圾分類難點和走勢。
編輯:陳丹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