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13 16:44
來源:北控城市服務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總量也在不斷加大,“垃圾圍城”作為嚴重的城市病癥狀,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但與此同時,近幾年國內多地推廣的“垃圾分類”似乎收效甚微。面對垃圾的不斷包圍之勢,我們該怎么辦?
垃圾圍城 迫在眉睫
根據環境保護部發布的統計信息顯示,2015年全國有246個大、中城市公布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這些城市的生活垃圾產生量總計約為1.86億噸。而這個數字也只是“冰山一角”,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2010年統計,我國每年生活垃圾產生量約達4億噸,且城鎮生活垃圾還在以每年5%至8%的速度遞增。
在公布相關信息的城市中,北上廣的生活垃圾產生量“毫無懸念”地位于前列;此外,一些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同樣產生著大量的生活垃圾。

隨著“垃圾圍城”問題的日益嚴重,垃圾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對公眾身體健康的危害已經顯現。我國在垃圾清運、處理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著較大缺口,部分城市對于生活垃圾甚至僅僅是在市郊露天堆放,對大氣、土壤、水體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大量餐廚垃圾與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燒,產生有毒物質威脅居民健康。

值得關注的是,“垃圾圍城”不僅是城市病,而且正在向農村地區蔓延。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相關研究表明,農村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0.8千克,按照2015年底全國6億農村常住人口測算,我國每年產生農村生活垃圾1.75億噸。同時,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全國58.8萬個行政村中,實行生活垃圾處理的僅21.8萬個,且大量的農村生活垃圾只是簡單地一埋了之或一燒了之。
垃圾分類 舉步維艱
垃圾分類作為垃圾處理的前端環節,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認,分類收集不僅能大幅度減少垃圾給環境帶來的污染、節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更能使寶貴的自然資源得到重復利用。保守估計,我國城市每年丟棄的可回收垃圾價值在300億元左右。
但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一直難以有效推進。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就被確定為全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然而十多年過去了,效果似乎并不明顯,相關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的效果不明顯或完全沒效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待于公眾的公共意識提高,垃圾分類作為一種新習慣、新素養,公眾需要在生活中不斷適應、反復習得,才能內化為一種素質,外化為一種習慣;另一方面,在推廣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政府也需進一步有所作為,引導、幫助公眾養成垃圾分類意識。現階段,盡管很多地方都推出了相關的法規或規范性文件,但有法不依、執法主體缺位、執法程序不規范等問題的存在,導致執法力度不夠。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