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28 09:32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李少甫
7.生態效益欠佳

可以看出,在國家標準方面生活垃圾焚燒的污染控制標準中關于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等指標方面已接近火電廠大氣污染物的相關國家排放標準。同時,由于生活垃圾成分的復雜性,在上述火電廠常規要求限制的污染物之外,生活垃圾焚燒還進一步對更多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提出要求,可以說生活垃圾焚燒的大氣污染物排放要求更為嚴格。
另外目前垃圾焚燒的煙氣治理技術已較為成熟,運營效果較好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大氣污染物實際排放值可低至國家標準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遠低于燃煤電廠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符合《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到的“生物質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等污染物也遠少于燃煤發電”相關描述。而其作為生活垃圾終端處置的主要手段,其核心職能產生的環境效益也應考慮其中。《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9號)中提到,“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優先采用焚燒處理技術”,《“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中也提到“到2020年底,具備條件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建成區)要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占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50%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60%以上”,可見在垃圾處理方面國家政策對垃圾焚燒的支持。
環境效益來看,燃煤發電廠是使用極長再生周期的化石能源發電,同時產生污染物排放,綜合環境效益明顯為負。而垃圾焚燒發電是使用已經成為污染物的生活垃圾作為原料,發電同時產生較少的污染物排放,實際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綜合環境效益為正。在此次財政部經建司的《答復》中將其形容為“生態效益差”未免有些言過其實。就算是與水電、風電等在生產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相比,完全忽視生活垃圾焚燒在垃圾處理方面所帶來的環境收益而說“生態效益差”也顯得有些牽強。

結語
雖然同作為可再生能源,同樣接受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但垃圾焚燒與風電及光伏發電存在本質區別。
風電及光伏發電有明確的“使用者”、“付費者”,具有排他性(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同時在目前棄風、棄光現象尚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可以認為擁擠成本幾乎為零,具有非競爭性。屬于典型的俱樂部產品。
現階段來看,垃圾焚燒(或更廣泛的垃圾處理)服務在居民端垃圾處理費尚未廣泛實施的地方幾乎沒有明確的“使用者”和“付費者”,搭便車現象明顯,具有非排他性(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同時在目前大多數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超負荷運轉的情況下,從發電產品角度來看,具有擁擠成本,即有一定競爭性;而從生態環境角度來看,則為非競爭性。因此垃圾焚燒屬于介于魚塘產品和公共產品之間的準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屬性越強,政府補貼的必要性越強。現階段我國的垃圾焚燒產業發展也與其產品屬性高度相符。我國垃圾焚燒項目大多采用可行性缺口補助模式開展,發電收入不足以補償成本的部分,由地方財政的垃圾處理費予以補貼。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發電收入中包含部分補貼(國補及省補),補貼的實質上便是垃圾焚燒的“非排他性”屬性。若在尚未建立有效的居民生活垃圾處理費制度前取消補貼,垃圾焚燒廠向“使用者”收費的排他性不足,發電收入與成本間缺口放大,按照可行性缺口補助形式,多出來的缺口只能由地方財政增加垃圾處理費進行補償,對地方財政壓力較大。
因此可以看到在我國目前所處的狀態下,垃圾焚燒本身就對補貼有相對更高的依賴性。當然,在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費制度逐漸施行后,垃圾焚燒排他性有望增強,由純公共服務向具有市場機制的準公共服務方向轉變。同時通過環境效益相關補貼政策對其競爭性進行一定補償,從而向排他非競爭的俱樂部產品方向發展,輔以日漸成熟的處理技術以及管理技術,具備國家補貼退坡的條件,逐步形成地方俱樂部產品模式。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曾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補貼占焚燒廠利潤的一半,如果把補貼下放到地方或者取消,相當于要求地方政府支付上述費用,有可能導致拖欠費用和企業偷工減料的問題。垃圾分類收費制度如若普及,再啟動取消或下放中央對焚燒發電的補貼事宜。(參考閱讀:能源報訪薛濤等:垃圾收費制度貫徹前不宜取消發電補貼)
生態環境角度來看,誠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屬于能源政策,只負責能源結構的調整,并不直接為生態效益買單。但在生態效益相關政策尚未完善的階段取消或減少補貼導致相關項目可行性受損無法順利實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原有補貼政策調整能源結構的初衷。
風電和光伏補貼退坡是建立在技術充分發展的條件下,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顯示,風電設備和光伏組件的價格在近五年內分別下降了約20%和60%。南美、非洲和中東一些國家的風電、光伏項目招標電價與傳統化石能源發電相比已具備競爭力,美國風電長期購電協議價格已與化石能源發電達到同等水平,德國新增的新能源電力已經基本實現與傳統能源平價,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補貼強度持續下降,經濟競爭能力明顯增強。相信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也會在成本下降、質量提高的情況下逐步補貼退坡,走向完全市場化運營。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