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4-24 09:08
來源:中國水網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為明天做好每一件‘小事’”E20在世界地球日中宣傳海報中如此寫到。十九大后,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生態文明實踐中,很多工作看似“小事”,實則事關民生福祉,人民利益無小事,所以“小事”其實不小。最近,在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傅濤帶領下,E20研究團隊圍繞“兩山經濟”、“河長制”、“流域生態補償”、“可持續發展”、“垃圾分類”、“工業綠色管控”、“環境科技產業化”等生態文明相關的這些“小事”,以及環保產業PPP等內容,將深耕產業20年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來在生態文明一線的實踐思考總結成書。系列書籍正在陸續出版,恰逢世界讀書日,跟大家聊一聊成書的初心與邏輯,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理論工具。如果你也關心這些身邊正在發生“小事”,相信本套書籍能帶給你系統性的收獲。
《兩山經濟》| 叢書核心經濟學理論
生態文明下,想要跳脫工業文明傳統思維,經濟理論也需要創新。要破除經濟人的自私假設,要重新考慮供給的形式,更要拓寬視野和拓寬價值核算的范圍,還要能透視價值并找到能夠激活社會經濟循環的價值奇點,這便是“兩山經濟”中的核心理論——四大價值規律的由來。“兩山經濟”是理論的創新卻也緊密圍繞實踐,其中的實踐思考來自于E20研究院近年在各地“兩山論”落實的調研與探索,核心價值理論則更多來自于對環境產業發展歷程總結,因此,了解《環境產業導論》也成為了讀懂本書的關鍵一環。
《環境產業導論》| 環境產業的過去與未來簡史
環境產業因污染治理而生,作為市政公共服務和工業體系的附屬產業,隨著行政體制的變革和工業的快速發展,一直蹣跚前行,如今,又面對新時代的新需求。環境服務只有匹配的才是最好的,而只有在完整地了解來源和清晰地判斷去路時才能做到最佳匹配,于是E20研究團隊通過在本書中系統展現在環境領域深耕多年的研究成果,給環境產業一個清晰的定義和定位,給行業以啟示。
《人民的感知》| 叢書唯一一本短文集
“讀懂”、“弄通”、“做實”。簡簡單單的3個詞,卻也是實實在在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3個步驟。讀懂是前提,是吃透生態文明大邏輯下的改革初心,明確改革的根本出發點,理解改革本身的含義;弄通是關鍵,是結合各板塊特征,明確自身新定位以及在新體系下與各方的協同;根本在做實,是落實到具體工作和行動中,接地氣才能見成效。
《人民的感知》就是圍繞“讀懂”十九大精神展開的實踐案例討論與解讀。因此“如何學懂、弄通、做實”成為了《人民的感知》的首篇文章,也成為我們每本書中想要詮釋給大家的以人民的利益為核心,從頂層到實踐的系統分析。

《發展的境界》| 生態文明下可持續發展的2.0時代
積極響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并在十三五期間明確建設10個示范區。屆時,E20研究團隊在太原示范區開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仍然是走出了讀懂、弄通、做實的3步,并以《兩山經濟》理論為引領,為太原以及更多的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從頂層到落地進行了系統設計。
《垃圾分類不簡單》| 為城市垃圾分類模式“定位”
當前,垃圾分類快速推進,如果不能清晰認知生態文明下垃圾分類的內在邏輯關系,就容易照貓畫虎走形式。你將在此書中讀懂生態文明下的垃圾分類,了解需要遵守的系統性、匹配性兩大原則,通過對實踐案例的全方位了解,弄通自身的特征,因地制宜給出恰當的定位。讓每個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框架下,找到最匹配的城市垃圾分類模式。
《解碼河長制踐行河長制》| 做不“掛名”的河長制,系統護河
河長制擁有較完整的頂層機制構建,新的改革,如果不能跳脫原有體制束縛,不能以生態文明新邏輯出發,就難以落實。E20研究團隊在實踐調研中發現,河長制仍然處于沒有“弄通”的階段,很多實踐急于求成。因此,此書的初心就是在生態文明系統思維下,一次“弄通”河長制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總結的嘗試。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