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9-14 09:35
來源:聯運環境
2021年9月12日,“AI+無人化高效分類回收解決方案”行業新品發布會在線上成功舉行。

此次產品發布會引起了行業內廣泛關注,吸引23000余人上線觀看。
“AI+無人化”高效分類回收解決方案是經過中環協、行業專家、政府及職能部門和多所高校專門針對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前端投放難題共同調研討論,由聯運環境憑借自身的科技實力,運用AI技術為驅動,打造的智能化一站式垃圾分類解決方案。
AI+無人化 / 聯運環境創新技術開啟垃圾分類全新機遇
發布會伊始,一則動畫短片讓觀眾深入了解了當前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居民分類投放難的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海濱、浙江工業大學政治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逢銀和北京城市管理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宗正三位專家分別從受邀從各自的角度闡述了當前垃圾分類前端投放環節亟待解決的諸多難題。并且指出當前部分城市垃圾分類居民知曉率低、投放準確率低、資源利用率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前端分類投放難的問題,是阻礙垃圾分類廣泛深入推進的“攔路虎”。最后,三位專家共同預祝聯運環境“AI+無人化”高效分類回收解決方案在助力垃圾分類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多積極作用,實現價值增值。

在發布會環節,聯運環境產品總監李應鋒鄭重向大家介紹“AI+無人化”高效分類回收解決方案。他介紹說,聯運環境多年堅持自主創新研發,綜合行業協會、主管單位和行業專家的調研成果,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相融合,將算法模型、物聯網、云計算、深度學習等前沿技術,應用于行業的創新業務。當前,AI+產品和解決方案已在杭州、南京、合肥等多個城市的垃圾分類運營項目中落地應用,助力城市主管部門實現垃圾分類數字化轉型與業務創新。
AI+無人化分類回收設備
內外兼修 智見未來
垃圾成份AI識別、投放行為實時監測、垃圾滿溢自動報警、超大箱體容量、全自動感應壓縮……滿滿“黑科技”的“AI+無人化分類回收設備”,于2021年5月悄然落戶于杭州市臨平區東湖街道萊茵知己小區,該小區也是浙江省內首個應用“AI+垃圾分類”的省級高標準垃圾分類示范小區。
智能、便捷、高效的科技元素疊加運行,讓該小區垃圾分類工作迎來高質量蛻變,同時也讓東湖街道垃圾分類這個新時尚瞬間走在了智能化的前沿。

在該小區探索實施“AI+垃圾分類”新時尚過程中,聯運環境應用智能管理,提高分類實效。隨后與主管部門溝通,進行科學規劃點位,在金帝海珀雅苑小區和東夏東港小區等多個小區內部更新了“AI+無人化分類回收設備”。據統計,在海珀雅苑小區,單日回收量就高達2.1噸,月均回收量更是突破了45噸。值得一提的是,回收量如此巨大的設備,在多個小區僅配置兩名收運人員,僅人力成本一項就比之前下降了70%。
“AI+無人化分類回收設備”的最大亮點是能夠通過人臉識別、NFC刷卡、刷二維碼等多種方式進行開箱。尤其是新增的人像及身份采集功能,在設備投入使用前,社區和物業對居民用戶進行人像信息采集,并錄入到人像采集系統,居民只需走到垃圾柜的攝像頭前進行人臉識別刷臉,驗證身份信息,智能垃圾分類箱投放口就會自動開啟完全實現無接觸垃圾投遞。這一舉措在疫情防控期間,受到上級單位和參觀考察的單位高度贊揚。

“AI+無人化分類回收設備”還具有智能識別系統和語音提醒功能,攝像頭“看”著每位居民上前投遞垃圾,即可對投放行為進行實時監測,并通過AI算法對垃圾投放行為進行準確判別。新設備投入使用后,結合積分兌換等激勵措施,小區多少居民參與了垃圾分類投放、居民每日投放垃圾量有多少、違規投放行為有多少、小區需要配備多少垃圾桶、垃圾什么時間清運合理,都一目了然,不僅方便了街道垃圾分類工作的安排和開展,而且還對垃圾分類過程中的錯投、亂丟包等違規行為進行實施追溯,使案件處置有據可依,垃圾分類投放管理難題迎刃而解。
成效提升
單次收集時間減少 70%
箱體覆蓋戶數增至 1000戶/臺
居民投放大大提升 200%+
操作更加便捷 80%
整體人效大幅提升 10倍+
人工成本急劇降低 75%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科技的力量正一點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未來,聯運環境將繼續借助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機器學習等技術在垃圾分類等領域持續發力,為國家廣泛深入地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提供科技化、智能化、精細化的整體應用解決方案,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注入強勁推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