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1 09:30
來源:中國固廢網
餐廚垃圾處理是中國特有的命題,國外既無相同甚至相似事物的處理經驗,國內也沒有成系統的院校科研體系支持,試點的結果,當年三大頭部餐廚運營集團已成前浪,轉賣入國企豪門,加劇了環保行業國進民退的低利潤行業趨勢。
窮則思變,如果我們借助工業生產理念,把餐廚廚余垃圾進廠物料變成生產原料,以高得率轉化成更多的產品,物料平衡上留給廢水處理的污染物就越少,這是一舉兩得,相輔相成的正確選擇。
在“2021(第十五屆)固廢戰略論壇”上,蘇州愷利爾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戚愷以《化繁為簡 轉靜脈產業為動脈產業,以工業生產理念處理餐廚廚余垃圾》為題,帶領行業進行了一場工藝反思,提出了全新而富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和成功實踐經驗。

戚愷
戚愷先生于2013年在香港成立Clear Industry,憑借其在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方面的豐富經驗,為中國餐廚垃圾處理提出了:“依托高效厭氧,實現中水循環水洗分揀餐廚垃圾”的創新工藝,又根據水洗分選后物料的可泵送性,開發出“料動蟲不動”的智能養蟲工藝,“水歸厭氧走高效,渣過蟲腹糞成肥”,戚愷先生以專注十年的心得,在論壇上展現給大家的全新理念:原來餐廚垃圾其實應該這么處理!
生物降解,相互協同,方才能最全面客觀地處理餐廚垃圾
隨著垃圾分類在中國轟轟烈烈的開展,在有機固廢處理領域,采用生物降解是眾望所歸,厭氧、好氧、昆蟲養殖等作為生物降解的不同工藝單元,不應當是非此即彼的路線對抗,而應該是各司其職的有機結合,盡管昆蟲降解工業化生產技術比較新,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其適合中國國情,在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上全線勝出的特質,使得我們對單純追求厭氧產沼氣,或者一味去好氧堆肥做法,從實踐的失敗中反思。這在戚愷先生所著的《餐廚記》中有著鮮明的論述。

戚愷在實踐中還驚人地發現,原本在統一城市區域,最終流入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高碳氮比的餐廚泔水,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集中處置厭氧產沼氣帶走了碳源,導致污水處理廠的碳氮比極度降低,只能補充葡萄糖作為碳源。如果我們不是形而上學花錢做工程,為什么不把加的葡萄糖進厭氧罐產沼氣(有必要嗎?)而把進罐的高碳餐廚廢水置換出來呢?

憑借扎實的水處理功底,他還做了一個分析計算:
餐廚垃圾廢水可以依靠打漿增濃調配出各種濃度的有機廢水,越濃的廢水產沼氣自然越多,但廢水處理的代價也大,專業的測算表明,沼氣的收益和其后污水處理的運行成本基本是對沖的關系。還沒有考慮沼渣的問題,其高含水率使得焚燒廠接受很困難。

就當每噸餐廚垃圾打漿后產生80m3沼氣,其COD減量倒算不過160kg,如果以1:2的(蛋白質)當量比計算,減量率僅為80kg,就是8%。而不打漿液相也產生35m3沼氣,其COD減量75kg(甲烷含量75%以上),如果以1:1.5的(淀粉糖分)當量比計算,減量率也達到了50kg,就是5%,兩者相差僅3%的減量率!
反之,這些不打漿的廢水碳氮比高達40倍,扣除反硝化脫氮消耗,每立方米竟然相當于70kg葡萄糖的碳源,350元吶!化繁為簡,躺著掙錢,無為而治!
政策的指向,行業的福祉,我們就不加妄論了,就自吹一下AQUAQ水洗工藝的經濟性吧。在昆蟲養殖方面,基于AQUAQ水洗分揀出優質均勻的有機細渣量,最多可以是打漿蒸煮工藝的四倍,且更有營養,能更多地產蟲,愷利爾借此昂貴的預處理手段梳理出的可泵送性,開創出“料動蟲不動”的工藝思路,在無人操作的黑燈養殖車間,通過無線物聯網收集海量監測數據,機器人進行自我學習,最優化操作,實現智能養蟲。

開創水洗工藝,提供餐廚垃圾處理全廠解決方案
愷利爾餐廚垃圾水洗工藝的發明是借鑒了現代化的造紙化工行業利用中水循環的做法,開發了餐廚轉鼓篩洗體機。該設備原理類似大滾筒洗衣機,把所有物料的油提取出來,同時在稀釋作用下把重物質去除,再將有機固廢粉碎切割之后通過水力輸送,它是直上直下又省地又省能源的工藝,最終得到大量的有機細渣。有機細渣是非常好的生產原料,可用于昆蟲養殖。中水獲得也非常簡單,通過固液分離和重力除油,十倍二十倍的中水便可輕易獲得,獲得以后再回用到預處理。
水是解決餐廚垃圾處理的靈動元素,用水洗工藝分揀餐廚垃圾,不僅占地面積小,運行成本低,臭味控制也好,其技術先進性已經在包括從深圳市中心公園到雄安新區的眾多項目中得到充分驗證,并用于光大、浦發等焚燒企業的三四十個投運項目中。
水洗工藝應用場景非常廣泛,以深圳市福田區中心公園垃圾中轉站餐廚廚余垃圾項目為例,這個項目距離美食街及最近的咖啡廳僅20米,每天處理著150噸的餐廚廚余垃圾。項目占地面積很小,而且沒有熱能,沒有蒸汽,連泔水都沒有。項目對于臭味的處理,水洗工藝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餐廚垃圾處理過程中的預處理、厭氧、好氧、沼氣脫硫、廢氣除臭,實際上與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過程是一樣的。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