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3 10:1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徐冰冰整理
“2022年非常不容易,固廢戰略論壇的召開有16年了。2021年從北京轉戰到了深圳,2022年仍然在垃圾焚燒行業的熱土——深圳舉行會議。雖然2022年充滿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但幸運的是,我們就像過長隧道一樣,前方終于看到了亮光。”
2022年12月28日,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傅濤在“2022(第十六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做了題為“固廢產業的高質量之路如何走?”的發言。

傅濤
2022年12月15日,國家召開中央經 濟工作會議,會議中提出,“大力發展經濟將成為2023年的首要任務”。這對于國企、民企還是外資企業來講,都是值得期待的。本次論壇是戰略論壇,戰略論壇就是回答不確定性,正是因為有了不確定性才有了行業的討論和思考。
固廢戰略論壇是討論固廢產業發展方向的道場,16年來論壇一直在回答固廢產業未來該怎么走。在迎接后疫情時代的興奮與不安中,未來將走向何方?其實感到迷茫的不僅僅是固廢產業,很多做重資產的國有企業都感到迷茫。
傅濤指出,垃圾焚燒企業是重倉的主力軍,具有很強的重資產屬性,面臨國補退坡、垃圾量減少、垃圾焚燒排放標準的變化,他們在努力尋求破局的方向。而做工程的民營企業更難,他們面臨大量的應收賬款,大量企業處于倒閉的邊緣或者已經倒閉,地方政府的資金壓力進一步加劇了企業轉型的壓力,他們也在尋求方向。所以此次論壇討論企業增長的“二次曲線”,是因為原來的曲線走不通了。
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看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如何找到固廢產業的發展之路?傅濤指出,固廢產業毫無疑問是政策驅動性產業,所以要想看清產業的發展方向,肯定要看懂政策。2022年,我國召開了黨的二十大,二十大是中國的政治宣言,也是一次回答環境產業未來至少5~10年,甚至20年、30年發展方向的重要政治性會議。二十大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那么,研究固廢產業的前途,應該先從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入手。
2021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向全面現代化,中國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現代化強國?在建國百年之際,在本世紀中葉,中國會建成什么樣?其實“現代化”并不是一個新詞,以前就有“四個現代化”,但之前的現代化是經濟指標,我們是在追趕發達國家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水平。二十大之前講的現代化,很大部分還只是一個泛泛的用語。這次二十大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表現在7個方面:
第一,人民至上。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只講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是講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
第二,尊重自然。中國式現代化不能以掠奪自然的方式發展經濟。
第三,和平共處。中國式現代化是不掠奪別人的資源,和平共處的現代化。
第四,與時俱進。現代化是動態的平衡,中國的體制、模式、上層建筑要適應現代特點,它沒有特定的經濟目標,也沒有特定的模板,而是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進步。
第五,協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不能只發展沿海,而是要全國協調性地發展。
第六,精神文明。“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追求物質文明,還追求中國特色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在。
第七,長期主義。中國式現代化要考慮長遠,算大帳。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指導了中國下一步的發展,無論是環境產業,還是其他任何產業,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想要有屬于自己的位置,就必須是有內涵的,有自己特點的,必須是高質量的。那么,如何理解環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傅濤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來講:
第一,綠色低碳循環下的環境產業,末端成本之路越走越窄。2021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無論是工業還是城市發展、人們生活等,未來都要做到綠色低碳循環,它是社會的底色。環境產業之所以產生,是為了幫助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環境產業本來是末端產業,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成本中心。綠色低碳循環體制下,城市化、工業化都在追求自身的良性發展,環境產業如果只做末端,路會越走越窄,因此,環境產業需要和城市化和工業化共融。
第二,公共服務的量力而行,產業已經沒有舒適區。環境產業本質上是甲方的成本中心,做大了是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在二十大里有兩個明顯的用詞,一個是盡力而為,一個是量力而行。地方政府和工業企業做無害化服務,已經到了一定的上限。今年的經濟形勢嚴峻,地方政府在支付無害化服務,支付公共服務時已經捉襟見肘。政府的支付范圍越來越寬,而且能力有限,因此,產業躺在公共服務基礎之上已經很難再做大做強。
環境產業就像開食堂一樣,大學里的食堂是做公共服務的,越做越大,形成了規模。但未來學生們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要想獲得更高的收益,需要到二樓開小炒,需要到三樓開點餐,需要定義新的需求。同樣,公共服務作為行業的起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做公共服務,環境產業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所以,環境產業在公共服務里已經沒有舒適區。在“2020(第十四屆)固廢戰略論壇”上,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王天義帶來了一場題為“光大環境,勇敢走出舒適區”的精彩演講,講的也是環境產業要從原來的公共服務中走出來。(相關鏈接:王天義:勇敢地走出舒適區 環境產業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第三,環境需求的不斷深化,從點上治理到系統施治。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當前面臨的不是擴大環境治理范圍,而是要求把環境服務做深。如今的生態環境與二十年前相比有了巨大的改善,未來的環境需求在不斷深化,對于環境治理公司來說就是要深化產業。因為環境產業單向規劃驅動的時代正在收尾,未來面臨的是系統治理。
第四,兩山理論,環境服務的鳳凰涅槃。從來沒有一個產業是別人的成本中心,所有的支柱產業都應該為用戶創造價值和美好,如果環境產業只停留在甲方的成本中心,就不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產業要讓用戶盡量少花錢,甚至不花錢來做環保,所以,這就倒逼環境服務要鳳凰涅槃。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