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5 17:29
來源:圖元科技
2023年7月21日清晨6點30分,一場暴雨導致重慶市沙坪壩區中心城區不少路段出現積水,三峽廣場南開下穿道外的LED大屏幕顯示,下穿道積水已達到致災閾值30厘米。此時,下穿道路口的交通燈立即變紅,大屏幕實時顯示積水深度,周邊交通即刻中斷……接到通知后,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的應急隊伍趕往現場處置。道路積水的快速處置得益于沙坪壩區打造的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平臺。

2021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重慶市開展全國首次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試點,作為兩個試點城區之一,沙坪壩區全面推進此項工作。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以此為契機,根據城區實際情況,將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內容納入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研發增設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平臺,著力構建城市治理風險“識別、評估、處置、防范”閉環管理模式,以“一張風險隱患圖表、一個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一套隱患閉環處置機制”為路徑,推動實現沙坪壩區城市治理風險清單“一張圖表呈現、一個平臺通覽、一套機制保障”目標。
隱患信息監測動態化
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以防止發生較大及以上群死群傷事故為門檻,在城區53萬個城市管理部(事)件中,選取涉及城市運行安全的18萬個部件納入監管范疇,將以上部件分為化糞池、加油站、受限空間作業等36種典型設施、行為類別,將城市治理風險劃分為“紅橙黃藍”4個等級。
目前,已累計辨識出重大風險點2219個,并給每個風險點都賦予了數字編碼,讓風險點有了獨一無二的“電子戶口”,實現“一點一編碼、一險一檔案”。在此基礎上構建風險點位空間分布圖,實現風險隱患靜態基礎數據與動態監測數據的有機結合。
運行安全管控智能化
平臺新建隱患管理、巡檢巡查、應急處置等軟件模塊,依托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進行統一指揮調度;接入氣體監測、水位監測、井蓋位移、樹木倒伏等各類前端監測設備1209個,初步搭建前端物聯監測框架;接入公安部門“雪亮工程”監控視頻2.9萬路,“一對一”或“多對一”綁定暫未接入物聯設備的風險點,利用AI(人工智能)視頻分析技術實時監控人員密集區、易積水地通、道路邊坡、高空墜物、消防通道等多個應用場景,消除無物聯設備監管盲區。
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構建起一張“全域感知、全時響應、全程可控、全息智研”的風險清單智能監管網,通過聯網成片、及時預警,提升城市可預知、能判斷、快處置的響應能力。
風險報警處置高效化
根據城市運行安全監管要求,平臺針對各類重點風險點設施的運行監測指標設置不同程度報警閥值。
一旦某個風險點出現問題,平臺可在第一時間內自動生成相應問題工單,將報警問題以系統消息、短信等方式自動通知到主管部門、管護部門具體責任人,通知他們及時干預和處置,將安全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筑牢城市運行安全防護網,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數據分析應用實時化
平臺依靠輔助決策系統實時分析城市運行風險體征,詳細拆解城市運行安全問題,從整體到局部進行深入研判分析,發現城市運行安全監管工作短板,助力科學決策。此外,通過深化大數據智能化專題應用場景,深度挖掘城市運行內在規律和特征,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在平臺中植入績效管理、風險管控等關聯分析模型,預測關鍵指標變化趨勢,為城市提供“智”理良方。
自啟動試點工作以來,沙坪壩區累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110余個,排查發現各類隱患問題530余處,已全部處置。未開展試點工作前,各類城市運行安全隱患主要依靠人工巡查發現上報,再通過微信、電話等渠道派發,處置銷號普遍需耗時3-5個工作日。如今通過平臺實現對各類風險隱患的動態監測、準確派發、閉環驗收,一般隱患僅需當天至2個工作日即可完成閉環,整體處置效率得以顯著提升。
相關負責人表示,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將認真總結前期試點經驗,嚴格對標“數字重慶”體系標準,不斷完善部門聯動、應急響應等工作機制、擴充平臺功能、延伸前端物聯設備觸角,持續辨識“風險存量”,研判“風險增量”,智慧賦能努力化解城市運行重大安全風險,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區。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