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7-09 09:15
來源: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山西省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蓋各領域、各環節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取得積極進展。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尾礦等工業固廢年利用量達2億噸以上,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6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3%以上,新增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主要再生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年加工能力超過1900萬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產值達到1100億元。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山西省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實施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7月1日
(此件刪減后公開)
山西省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國發〔2024〕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國辦發〔2024〕7號)及省政府《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晉政發〔2024〕10號)精神,深入實施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行動,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緊抓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機遇,結合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重點領域設備更新和汽車、家電、家裝以舊換新,推動廢棄物精細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推動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加快構建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蓋各領域、各環節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取得積極進展。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尾礦等工業固廢年利用量達2億噸以上,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6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3%以上,新增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主要再生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年加工能力超過1900萬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產值達到1100億元。到2030年,建成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各類廢棄物資源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再生材料在原材料供給中的占比進一步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質量顯著提高。
二、推進廢棄物精細管理和有效回收
(一)加強工業廢棄物精細管理。以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廢為重點,完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及利用處置臺賬、標識標志、污染防治要求及跨省轉移等制度體系,強化全過程管理。深入開展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排查,建立環境監管全口徑清單和問題堆場清單,實施分級分類整治。持續推進黃河流域“清廢行動”,深入開展黃河流域固體廢物非法傾倒排查整治。完善工業廢水收集處理設施。鼓勵廢棄物產生單位與利用單位開展點對點定向合作。(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各市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以下均需各市政府落實,不再一一列出)
(二)完善農業廢棄物收集體系。實施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持續開展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培育第三方服務主體,開展秸稈收儲中心示范建設。開展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推進地膜機械化回收,健全多元化回收體系,推進廢舊農膜科學分類處置。確定1-3個縣(市、區)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推動行政村建立農藥廢棄物回收點,縣(市、區)建立集中收貯轉運站。持續實施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政策。(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進社會源廢棄物分類回收。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組織開展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遴選活動。分類推進再生資源暫存點、中轉站和分揀中心建設。推動有條件的生產、銷售企業開展廢舊產品逆向物流回收。結合汽車、家電產品等以舊換新需求,推動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和廢棄家電回收利用。推廣“互聯網+回收”模式。推動太原市、呂梁市首批園林綠化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建設。完善建筑垃圾管理體系。加快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因地制宜健全農村廢舊物資回收網絡。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基層經營服務網點優勢,推動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省商務廳、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供銷社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動各類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
(四)強化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開展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廢多元素、多組分梯級利用,提升工業固廢在生產纖維材料、微晶玻璃、超細化填料等領域的高值化利用水平。統籌規劃和推進煤基固廢用于露天礦采坑回填和修復治理等領域的法規政策和技術規范,暢通井下充填、生態修復、路基材料等利用消納渠道。開展秸稈高效離田,因地制宜優化調整秸稈綜合利用結構,扶持培育一批市場化利用主體。(省工信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能源局、省市場監管局、省農業農村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再生資源高效利用。在長治、太原、大同、忻州、呂梁、運城、陽泉等地統籌規劃布局一批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橡膠等再生資源精深加工利用產業集群。鼓勵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延伸加工產業鏈,實施綠色化、智能化提質改造。加快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布局再生水輸配設施。根據實際需要建設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省工信廳、省住建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加強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溯源規范管理,推動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利用項目建設,提升動力電池規范化處置能力。落實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產品認證制度,推動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產品質量認證。開展清理廢舊動力電池“作坊式回收”聯合專項檢查行動,加強廢鉛蓄電池等危險廢物收集、利用過程環境監管。(省工信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