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8-20 17:19
來源:傲藍得環境
當指尖劃過快遞箱的瓦楞紋路,當舊報紙在掌心簌簌作響,你或許未曾發覺,這張看似普通的廢紙,正悄然改寫著中國的資源格局,也在重塑城市的生態與發展軌跡。
在再生資源的“中國賬本”上,廢紙回收絕非簡單的“變廢為寶”,它既是破解國家資源依賴的關鍵一環,也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而城發再生作為探索者,正讓“一張廢紙改變一座城”的圖景,從構想變為現實。


回溯中國造紙業的發展歷程,“依賴進口廢紙”曾是一個重大難題。在“禁廢令”實施之前,我國每年需從國外進口數千萬噸廢紙。這些進口廢紙雖然保障了國內造紙廠的正常生產,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國際廢紙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國內造紙企業的成本;部分進口廢紙中混雜有害雜質,不僅影響紙張質量,還對環境構成潛在威脅,使中國造紙行業在全球資源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
2017 年,“禁廢令”的正式落地,成為打破困局的關鍵轉折點。在國家層面,再生資源回收被納入“雙循環”戰略支撐體系,與“限塑令”等環保政策形成聯動,共同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在地方層面,廢紙回收率被納入垃圾分類考核核心指標,地方政府通過補貼、獎勵等方式,鼓勵企業參與回收網絡建設。一套“禁止進口 — 規范回收 — 高效再生”的政策閉環逐步成型,為中國造紙業走向資源自主可控鋪平了道路。


政策的東風雖為再生資源產業注入活力,但傳統回收模式的弊端卻日益凸顯。過去,廢紙回收多依賴街頭個體商販,分揀粗糙、質量不穩定是常態;人工分揀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既打擊居民回收意愿,也讓下游造紙企業難以獲得優質原料。尤其是低值可回收物,因種類繁多、成分復雜,“難分揀”成為制約其回收利用的核心瓶頸,長期難以滿足大規模回收需求。
城發再生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一困局。在分揀環節,其分揀中心引入先進技術,讓混合廢品的分揀變得高效且精準。通過智能識別、自動化分揀等技術手段,能迅速區分不同種類的低值可回收物,不僅大幅提升分揀效率,還將人工成本有效降低,這些技術如同解開混合廢品“重生密碼”的鑰匙,為后續再生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不止于分揀,城發再生還借助互聯網技術創新回收模式,搭建起一體化數字平臺,對全產業鏈進行溯源管理。平臺實現了業務流、信息流、資金流、票據流和貨物流的“五流合一”,既提升了供應鏈的效率與透明度,讓線上平臺實現“系統化”運作,更能精準追蹤每一張廢紙的流向,確保其從回收、分揀、運輸到再利用的全鏈條可控,讓每一份再生資源都能實現價值最大化。如今,一套覆蓋全流程的回收體系已然成型,讓廢紙等可回收物精準回歸循環經濟。


廢紙回收的升級,不僅關乎環保,更在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城發再生通過深度整合上下游資源,成功推動廢紙完成從“廢舊物資”到 “高附加值原料”的轉型。
在鄭州中原區,城發再生精心布局的回收網點與分揀中心,進一步完善了區域再生資源回收網絡,為周邊居民提供了更為便捷、高效的綠色回收服務。這一舉措不僅有效解決了廢紙隨意丟棄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更將這些廢棄資源轉化為寶貴的可利用財富,為城市資源循環利用注入了強勁新動能。隨著這一系列行動的推進,城市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昔日的環境痛點正逐步轉變為生態亮點。

每一次精準的分類投放,每一張廢紙的回收再生,都在為城市綠色發展注入動能。展望未來,城發再生將繼續秉持“開放協同、利他共生”的理念,不斷拓展業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讓再生資源創造更多價值,助力城市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