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11-25 09:44
來源:固廢研究中心
作者:行業研究員 王婕
本文核心描繪了一幅在強力政策驅動下,中國循環經濟賽道確定性增強、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且結構優化、同時面臨全球綠色壁壘與內部模式創新的發展圖景。行業正從粗放回收走向高質量、合規化發展,如何推動回收業務實現商業閉環,需要“點”的踐行以及“系統”的布局。
從“被動合規”到“標準引領”,ESG披露標準行業共建助力垃圾焚燒出海征程
01. 循環經濟之勢——政策紅利構筑確定性賽道
全球“雙碳”目標與國內可持續發展戰略共振,循環經濟已從“選擇題”變為“必答題”。政策層面形成“頂層設計+地方落地+細分激勵”的三維支撐:國家《“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2025年再生資源利用量達4.5億噸,《關于加快推進工業領域資源循環利用的實施方案》聚焦工業固廢、廢舊動力電池等重點領域;地方層面,浙江、廣東等省份出臺省級循環經濟試點方案,設立專項補貼支持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細分賽道中,動力電池回收“白名單”、再生塑料進口配額優化、廢電器電子拆解補貼政策變化等,進一步增加行業的可持續性、提升合規收益。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讓循環經濟成為抗周期、高確定性的黃金賽道。

02. 循環經濟之量——市場規模的增長圖景正在展開
市場體量的持續擴容與結構優化,印證著再生資源產業的商業價值與發展潛力。2024年作為“十四五”規劃攻堅之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下實現量穩質升,核心數據亮點紛呈:
整體規模再創新高:2024年我國11個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4.01億噸,同比增6.5%;回收總額突破1.34萬億元,同比增長2.8%,即便面臨部分品類價格波動壓力,仍保持穩健增長態勢,成為循環經濟核心增長引擎。
細分品類分化增長:傳統優勢品類筑牢根基,廢鋼鐵回收量達24567萬噸,占總回收量的61.24%,穩居回收規模首位;高增長品類表現亮眼,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回收量同比激增,報廢機動車回收量同比增長79.2%,廢電池(鉛酸電池除外)、廢輪胎回收量同比分別增長23.0%、20.0%,形成“傳統品類穩盤、新興品類破局”的增長格局。
價值維度持續升級:高附加值品類成為規模增長的“提質引擎”。并非行業脫離規模談價值,而是在規模持續擴張的基礎上,高附加值品類通過技術賦能、場景拓展實現“量價齊升”,推動行業向高質量增長進階。其中,廢有色金屬憑借再生工藝升級實現產品溢價,回收額同比增長16.0%;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通過核心零部件再制造、稀有金屬回收深化,回收額增長17.6%;報廢機動車則依托精細化拆解、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部件復用,疊加新能源車報廢量激增帶來的電池回收附加值,回收額增幅高達70.1%。這類品類的增長,是規模擴張與價值增厚的協同體現,反映出行業從“單純追求回收體量”向“體量與效益雙優”的高質量發展趨勢。

03. 循環經濟之維——全景視角下的細分賽道深耕
從產業生態看,再生資源行業已形成“政策引導+技術支撐+需求驅動”的全圖框架:上游是分散的產廢主體(企業、居民),中游聚焦分類回收與精細化加工,下游對接制造業原料需求或終端復用場景,且需滿足環保合規、資源溯源等共性要求。但這一全景并非“一刀切”的操作模板,而是需要企業結合自身產業鏈優勢找到精準接入口——或扎根回收端搭建網絡,或深耕加工端突破技術,或鏈接下游需求構建閉環。
全球綠色貿易壁壘持續收緊,歐盟通過《包裝與包裝廢棄物條例》(PPWR)和《報廢車輛條例》(ELV)等法規構建了明確的約束框架。PPWR針對食品、飲料、化妝品等直接接觸產品的塑料包裝,設定了分階段的再生材料占比目標:至2030年,常見的飲料瓶等PET材質包裝需含30%再生塑料,其他類型塑料包裝需達到7.5%。ELV法規則要求汽車行業在法規生效后10年內實現25%的再生塑料使用比例,且其中必須包含來自報廢車輛的再生材料。同時,歐盟引入數字產品護照(DPP)制度,對產品全生命周期進行強制性數字化溯源管理。
從企業表現上來看,截至2025年Q3,A股環保板塊中有44家企業實現營收、凈利“同比雙增長”,其中再生資源板塊表現尤為亮眼。廢輪胎裂解龍頭恒譽環保憑借核心技術優勢斬獲海外大額訂單,當季凈利潤同比激增17880%領跑當季報告,實現業績爆發式增長,成為再生資源細分賽道“專精特新”發展的典型案例。

04. 循環經濟之徑——商業模式的辨證突圍與創新
再生資源行業并非新生領域,紙殼、塑料等品類的自發揀取、流動回收,早已成為社會資源循環的隱性補充。但長期以來,這種基于“價值自發”的模式,始終深陷“小、散、亂”的發展困局:回收端以個體回收商為核心,網絡分散、貨源不穩定,缺乏統一的分類與溯源標準;加工端多為小作坊式經營,工藝簡陋、環保合規風險高,難以達到規模化處理要求;盈利端過度依賴原料價格波動,缺乏可持續的盈利邏輯,既無法形成產業合力,也難以適應日益嚴格的環保監管要求。
在政策推動合規化、市場追求規模化的雙重訴求下,如何跳出“自發回收——簡單加工” 的傳統框架,構建一套既符合環保標準、又具備商業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這一問題并非單一企業的經營難題,而是整個行業從“隱性補充”走向“顯性支柱”必須跨越的核心命題——它既關乎回收網絡的整合效率,也涉及加工環節的價值轉化,更考驗企業在政策紅利與市場競爭之間的平衡能力。

對于傳統環保企業而言,破解行業困局、實現資源高效循環的關鍵,在于打破“末端處置者”的單一角色邊界,而資源循環園區正是承載這一轉型的核心載體。其核心邏輯是通過“集中化布局、全鏈條協同”,將分散的回收、加工、利用環節整合起來,形成“資源接收——分揀分類——資源化利用、綠能協同——產品輸出”的閉環生態,既解決了分散經營的低效問題,又實現了資源價值的最大化挖掘。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報告原文:

報告目錄概覽:

更多深度研究報告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即可獲取完整報告,助您洞察前沿趨勢。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