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8-08 09:1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易星葉
在國家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背景下,資源循環利用成為關鍵議題。
2024年,"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首次寫入國務院行動方案,一場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的產業變革悄然啟動。
2025年,隨著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注入、全國性資源回收平臺加速落地,這場變革已從"政策信號"升級為"產業風暴"......
01
循環經濟政策:從頂層設計到地方落地的遞進深化
近年來,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政策體系持續完善,目標明確且力度不斷加大。
早在《“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就已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基本建立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并設定了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5萬億元的目標。
在此戰略指引下,后續政策密集出臺,持續深化部署。2024年2月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進一步將視野延伸至2030年,提出要建成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顯著提升產業規模與質量,力爭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緊接著,同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具有標志性意義,它首次明確將“資源循環利用”作為四大核心行動之一(與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標準提升并列),凸顯了其在國家經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政策的深化與升級趨勢在2024年下半年更為顯著。
2024年8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再次強調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并設定了到2030年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45億噸左右、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的具體目標。
同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則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機。
進入2025年,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力擴圍”。
《關于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通知》帶來更強勁的推力: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規模大幅增加,支持范圍從工業、能源擴展至電子信息、設施農業;尤為關鍵的是,它明確“支持中國資環加快設立全國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并首次引入“反向開票”、“以獎代補”等創新機制來規范行業稅收與拆解標準。
這一系列具有連續性和遞進性的政策演進,清晰地體現了國家對“循環經濟”戰略定位的根本性升級——從過去的“被動治理”轉向“主動預防”,從“局部試點”探索邁向構建“全國網絡”體系。
在國家政策強力引領下,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紛紛出臺配套措施護航資源循環進程。
例如,2024年7月,山西省發布《山西省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實施方案》,目標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蓋各領域、各環節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產值達到1100億元,并明確了主要再生資源的加工能力目標;
同一時期,天津市發布《天津市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若干措施》,設定到2027年完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大量回收點和分揀中心,并培育示范和骨干企業的目標。
2025年1月,廣東省在《廣東省2025年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方案》中,也強調加強回收循環利用能力建設,積極爭取國債支持高水平項目。
更早一些,上海市在2023年10月發布的《上海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建設目標表》就已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立完善體系的目標。
這些地方行動與國家部署緊密呼應,形成了強大的政策合力,為全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的加速構建與完善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和保障。
從頂層設計的持續深化到地方實踐的全面鋪開,我國構建覆蓋全面、高效規范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政策路徑日益清晰,支持力度不斷加碼,機制創新持續涌現,充分彰顯了國家推動循環經濟從理念到實踐、從局部到全局、從被動治理到主動引領系統性變革的決心,為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和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當政策藍圖繪就萬億賽道,如何將國家意志轉化為產業動能?這亟需一個兼具資源整合力與戰略執行力的“國家隊”——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應運而生,成為政策落地與產業升級的關鍵載體。
資源循環“國家隊”加速成型,中國資環集團整合升級并輻射行業。
02
中堅產業力量加持:第98 家央企中國資環的整合擴張
在國家循環經濟政策體系持續深化、萬億級市場藍圖加速鋪展的背景下,承載著將政策勢能轉化為產業動能的使命,第98 家中央企業 ——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簡稱 “中國資環”)于 2024 年 10 月正式掛牌成立。
作為資源循環利用領域的“國家隊”,這家注冊資本達 100 億元的央企,自誕生起便肩負著整合產業資源、引領行業規范發展的重任,成為推動資源循環從政策規劃走向實踐落地的核心力量。
成立逾八個月來,中國資環動作頻頻,其每一步布局都緊扣國家戰略導向,既彰顯著國家對資源循環市場的頂層設計意圖,也以“鏈主” 身份牽動著全產業鏈的重構與升級,持續成為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從股權結構看,中國資環的組建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國務院國資委、寶武鋼鐵、中石化、華潤集團各持股20%,中國鋁業、中國五礦各持股10%。股東方按領域精準分工——中石化主導廢塑料化學循環,寶武鋼鐵整合廢鋼再生,華潤承接廢舊紡織品,形成“央企協同、專業分工”的產業協同模式。為高效推進全品類資源循環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憑借這一獨特架構,中國資環正以“鏈主”身份串聯政策、地方與企業:向上對接國家資源循環戰略需求,向下整合地方產業資源與企業技術優勢,推動廢塑料、廢鋼、廢舊紡織品等關鍵品類的循環利用產業鏈高效運轉。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