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12-11 10:29
來源: 超級團隊super teamX
作者: 薛濤
近日,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接受了超級團隊創始人李謙子的采訪,不同于以往采訪中的嚴肅,此次,略帶玩世的采訪談話和犀利辛辣的觀點,讓我們看到薛濤毒舌的另一面。

01 迷茫時代和不服的我們
謙子: 大環境下,企業會有些迷茫感,您怎么看?
薛濤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在一個認知的深“井”里。
“我很迷茫”,這句話的背后是“身處環保行業,我迷茫”,但實際上別的行業也是一樣的,時代已經到了迷茫的時代。
環保的好日子是大時代造就的,前30年干什么都可以,現在干什么都難。我們面臨的問題,別的行業也好不到哪去。
羨慕別的行業,去別的行業沖動,大概率也是一種圍城現象。
至少在環保行業還有人能活著所以還可以去抱怨,如果在別的行業,我們連“抱怨”的資格都沒有,還沒等抱怨,就被市場淘汰了。
事實上,環保行業還是比較容易混的,只是不容易混大!
有很多“小格子”阻礙它的流動,一個是專業領域的分割,一個是關系地域的分割。
謙子: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薛濤:老子說萬物福禍相依,這個也是一樣,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大部分行業是 “一將功成萬骨枯”,環保行業比較特殊,想做大的做不大,想做死的還不那么容易,強者不能迅速把弱者消滅,很多很爛的企業還能活在“小格子”里折騰一段時間,這都是因為專業的分割和地域的分割。
難混的人,只是抱怨行業對他不利的部分,可是他沒有想到,如果把“小格子”全部打開,那他早就被牛人給干掉了。
謙子:所以,問題并不是出在環保行業本身?
薛濤:環保行業不是個差行業,其實所有行業都無所謂好還是差,每一種行業都是一種土壤。
沙漠上種沙棘果、有水的地方種水稻、旱的山地種棗樹,不是這樣一個土壤,也長不出你。
說回大時代的周期,我認同一句話——“我們是原來活得太好,而不是現在活的太糟”。
原來活得太容易了,無論從時代周期還是從我們這個細分領域,如果按照華為供應商的標準去看,我們中的大部分企業都應該不存在。
有多少環保企業的技術是自己開發的?先抄別人的,抄成功了,在關系型市場混了個每年一兩個億,沒有真正競爭優勢,找不到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
02 不創新,就是死
謙子:“抄作業的”也一樣可以活到現在?
薛濤:沒技術,抄作業,還能活到現在的企業,肯定有他的“道道”。
一是運氣好。
二是 “抄”的水平上比別人高一點。
三是懂的怎么管理市場、管理關系。
四是老板有自己管理組織的心法。
但是這類企業有一種思想是很危險的:既然他已經占到了行業的好處,就不要貶損行業的壞處。不但貶損,還問我:為什么我“偷”完,別人也能“偷”?這不合理啊!
捫心自問, 90%迷茫的企業,抱怨的企業,都是來自類似這樣的聲音。
他們沒死,通過找關系活著,他們不感謝環保市場的畸形土壤讓他能繼續活著,還要抱怨土壤壞掉了。
謙子:我們的出路在哪里?
薛濤:破局的唯一方法就是趁著能賺到錢,也收獲到了一定技術理解的時候,開始投入研發,去找研發獨創性方向。
謙子:能成嗎?
薛濤:蒙到了,他就成了;蒙不到,就死了,這是第一種,算有為的,有追求的方法。
第二種就是混到哪天算哪天,也許還能再抄到下一個成功!
但是,如果你就想著說,追求無風險、無投入的收益,這個,在當前這個時代周期下,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未來的收益本質是風險收益,你的風險收益取決于你的“撒米”模式,你是每個領域砸兩三百萬,還是你去看準一個方向,死磕五年。
回到現實,大部分的我們可能會更愿意把上千萬摟回兜里來,舍不得拿出來做研發,因為,我們真的砸了上千萬,一定成功嗎?不一定,也可能就失敗,這也很正常!
就算成功了,有了自己的獨特性、差異性技術,也還要繼續進行創新,不然,隨時可能淪為眾生,甚至被淘汰。
謙子: 找到這樣救命的技術靠的是企業家的心智?E20會嘗試去影響企業家的心智嗎?
薛濤:E20其實也干不了這個。
這種心智最終來自企業家自己,我們最多是歸納一下過去,提醒一下當下,催化一下未來,E20沒有對個體直接有效的靈丹妙藥一樣的解法,這個在企業家自己的腦子里。
此外,如果企業確實找到了這個解法,E20更擅長的是做的是錦上添花的營銷。
我們干的是什么呢?是你大概得到了一個還不錯的技術,我們幫你去講故事、做營銷、規劃如何打市場的!
開心智這種事,讓人去拿真金白銀搞研發,大部分人沒這個覺悟去做,他們也舍不得。
如果一個企業每年就掙2000萬利潤,你告訴他,拿出1800萬做研發,他會干嗎?絕大部分企業家都不會。
他會不理你了!他會給你講一堆道理,說這不可能、成功率太低,我還不如在外面“偷”一個得了。反正沒人在乎你到底是哪“偷”來的。
現在的運行邏輯就是這個邏輯,所以創新的邏輯就運轉不了,這種還是挺普遍。
03 誰是未來1000家
謙子:環保行業未來的集中度會是怎樣?
薛濤:很多人分析環保行業,喜歡拿別的行業來比,覺得頭部企業未來會是兩三家。
未來不一定,威立雅所在法國的面積,也就是中國兩三個省,人家長出兩家。
我們那么大的國家長出一二十個威立雅,怎么不可以?這個說的是重資產類的企業,還不是說技術類企業。
此外,家數多就一定不好?集中度高就一定好?也不一定。
集中度高,就會有巨無霸,有大家伙。
當企業想要做大時,做百億,做千億,規模越大,效率就越差,尤其在技術領域(不是資產領域),就會逐漸失去其銳度。
我們要反思,我憑什么一千億,應不應該一千億,應不應該把別人干死,不一定,或者不應該一統天下。
因為這個本來就太復雜,環保行業不是一個單一市場。
謙子 :假如未來會活下來1000家環保企業,這1000家會是誰?
薛濤 :我不說那些重資產的了。如果是技術企業,這1000家確實一定是需要有原創的技術研發能力的,光靠關系是堅持不到最后的,這個是實話。
當然,他一定不只是技術研發能力,商業開拓、組織管理、營銷能力,這些都需要。
但這些企業很難做大,一個技術型企業達到一定規模,一定會改變,他一定會被人干死的。
所有的技術企業只要變大就會變衰減,大概50億以上基本就扛不住了。其實他們也沒必要做大。
我們一方面喜歡公司很大,但另一方面又羨慕德國小公司的那種生存狀態。
現有很多文章分析德國小型技術公司,都不要做的更大,凡是大的公司都會進入創新窘境。
在這個行業,未來的企業應該是活的有效率、強悍、有韌性的那種,但不一定是要大。
他能在某一個細分領域形成他的優勢和并且有進退的能力,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謙子:工程企業還會在這1000家嗎?
薛濤:應該不會了,工程企業如果沒在技術上找到自己的差異性集成優勢,應該不會在了。
謙子:宜興的環保企業呢?
薛濤:宜興的企業,近些年有變化,但是不夠。
為什么呢?
還是受城市的品級因素影響太大,整體來看,北上廣深的環保企業的質量好于蘇州,然后在蘇州這個地方又好于宜興這里!
這個梯度的差別在哪兒呢?
主要還是在專業性人才的整體選擇。
正規985大學生能去上海的去上海,能去蘇州的去蘇州,梯度從這里就體現出來了。
所以從邏輯上來看,未來1000家企業應該在二線城市以上。另一方面宜興的企業家族色彩確實太重了。
謙子: 環保企業,如何貼近AI?
薛濤 :總體來看,AI確實有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后,把人的很多決策系統干掉,重復性的工作干掉。
但是你要實現AI,首先要實現你的產品本身的智慧化,就是自動化、標準化、模塊化,沒這些,也沒有辦法實現AI!
現在大部分的工藝本身還沒到這個水平,傳感器也傳不出來,東西又都是定制的,你的AI效果肯定會打折扣。所以還需要個過程。
我覺得先活著再說,AI必然是一個到來的事物,但是你又要在他到來之前先活下去,才能迎接他。而不是好高騖遠的。
你要迎接它,你至少要把我剛才說到的模塊化、裝備化、自動化搞定才可以。
04 網紅薛濤
謙子 :您覺得自己是一個具有網紅體質的人嗎?
薛濤 :如果你是在30年前認識我,打死你都想不出來我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企業也一樣,個人也一樣,實際上不是規劃好的。
像我有了點IP樣子,純屬偶然,幾十年前搞個規劃去做,反而不一定能做成,這也是老子說的“無為”的一層含義。
這也是人生中的所謂的因緣和合,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兒,該到成功的時候,老天爺自然會許你成功。來的就該來,不該來的,也不是你的。
只是也許成功的方向不是你想的方向,你原來也沒想過做個IP, 結果最后做成了一個IP。
謙子 :是什么使您在環保行業商業分析這個領域上成了個角兒了呢?
薛濤:有些顯性因素,算是一種顯見的經驗或者能力,比如我善于和政府部門打交道,這個東西原來一直在做,我有二十多年在央企工作的經驗,使我對政策不恐懼;我原來比較懂特許經營和BOT,這一點依然是我的優勢,這些是顯性的。
比如演講、寫作是我的隱性技能,我之前也沒發現過,在年輕的時候并沒有明顯的特征,你看不見你的某些隱藏技能,而沒有把它放大出來,也許這些隱性技能就是能成就你的東西。這是道德經里的無為的另一個啟示。
這些東西的獲得并不是我刻意打造它,回顧來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兒還蠻多。
我在通用技術咨詢待了20年,如果我不去E20,不可能成為一個IP,這種隱藏性能就永遠不會被開發出來。
所以說不要太有規劃,也不要無規劃,太有規劃就可能忽略了隱性長板。
謙子 :如何開發隱藏技能點兒?
薛濤:人的本能是告訴我們一些東西的,就唯心主義。
你內心的某些本能,會引導著你做,按照你快樂并且有效率的方式去做。
但不要刻意想著一定要做成什么事兒。
你一要故意做成什么事,人就會變得比較刻薄,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就會不快樂,動作會變形,你就過于有為,因為你時時刻刻都會過于計較。
既不能太有為,也不能太消極無為。既不能太有規劃,你也不能毫無規劃。
大概率上,人從長期來看是無規劃的,短期看來是有規劃的。
放到30年40年來看,你的一生、我的一生, 80%都是偶然的,只有20%是必然的。
放到每一個月去看,好像80%都是必然的,只有20%偶然性。這種28現象,其實也就是一種陰陽圖。
三句話
對過去的自己說一句話:
薛濤:你小子真是蒙對了。
對未來的自己說一句話:
薛濤:要把主流中西哲學融會貫通,再出一本書。
對環保企業家的一句話:
薛濤:找到你公司和你的“陰”(隱性技能)的部分,把它變成“陽”(顯性技能)的部分。
編輯: 李丹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