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8-17 10:24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成苗苗
世界銀行在2005年的一份報告的開篇是這樣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曾經經歷過像中國現在正在面臨的固體廢棄物數量如此之大或如此之快的增長。”“垃圾圍城”的現象屢見報端,作為最有效實現減量化的手段,焚燒成為多地之選,然而,如何才能突破鄰避困境,實現鄰利?這幾道坎,非過不可。
產量大難處理 飛灰需重點解決重金屬與二噁英問題
截止2015年4月,我國籌建、簽約、在建和已經投產的垃圾焚燒場共規劃處理垃圾每天466955噸,總計每年1.71億噸。與之相伴的,是大量飛灰的產生,據E20研究院統計,去年垃圾焚燒量為6811萬噸,飛灰產生量高達395萬噸。而2015年環境統計公布的危險廢物總產生量約有3000多萬噸,可見飛灰產生量所占比例不低。
飛灰不僅產生量大,其處理也十分困難,最大的風險來自于重金屬與二噁英。在近期舉行的第12期鏗鏘三人行中,多位專家表示,飛灰處理最大的敵人便是重金屬,劉建國表示,如果僅僅是解決了飛灰利用的問題,不解決重金屬污染的問題,這種技術是不合格的。讓公眾感覺到威脅的,還有二噁英,在垃圾焚燒中,有人稱之為“隱形殺手”,這也是焚燒廠屢屢遭到反對的重要原因。
如何解決飛灰問題,新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編寫者、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所長在王琪看來,廢物去向的不確定,是形成其環境風險的主要因素,危險廢物管理的重點還是追蹤其最終的去向,環境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技術手段確保飛灰進入合法的無害化處置設施。
市場陷入低價怪圈
近年,垃圾焚燒行業競爭加劇,加上政策不斷趨嚴,標準不斷提高,從去年開始,環保行業低價競爭現象嚴重,垃圾焚燒每噸的價格從前年的40多塊錢,到去年年初的20多塊錢,再到去年年底的18塊錢,價格一降再降,很多企業面臨不報低價就拿不到項目的危險。不斷提高的標準和過低的價格,讓企業負擔沉重,難以盈利,價格戰更是導致公眾的信任危機。
信息公開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座垃圾焚燒廠到底會產生多大的污染,給周邊百姓生活帶來多大影響?是不是垃圾焚燒廠一定不能建在家門口?焚燒企業如何獲得公眾的信任,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信息公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兩年,光大國際按日披露垃圾焚燒在線監測指標、錦江蕭山垃圾焚燒廠實時公開監測數據等舉動贏得行業的尊重和公眾的信任,使其項目推進相對順利。
導致公信力缺失,監管不力也是主因之一。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 董事長張益認為,我國垃圾焚燒起步晚,在發展過程中,排放標準、環保監管等方面不夠嚴格,一些垃圾焚燒項目運營不善、污染超標;個別企業的臭氣、煙塵、飛灰處理不到位甚至偷排,影響到整個產業形象;環保監管缺乏足夠的力度,導致公眾失去了信任,進而形成不良印象和抵觸心理。
藍色焚燒 為行業未來提供思路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薛濤曾表示:我們不能埋怨老百姓不相信我們,是我們這個行業做得不夠。一方面,追求近零排放、極致化焚燒,需要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垃圾焚燒收費相對困難,一些惡性競爭更加拉低了垃圾焚燒收費。企業若想在如此困境中突圍,“藍色焚燒”成為新的期待。
杭州錦江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元珞表示,“藍色焚燒生態化理念,就是希望未來能夠真正達到垃圾循環利用及高效利用。垃圾綜合利用是大勢所趨,通過垃圾的分類回收等方式,使垃圾場升級為資源性的電廠或生物質電廠,這對于老百姓的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都將有很大的提升。”
“2014(第二屆)上海垃圾焚燒熱點論壇”首次提出建設面向未來的藍色垃圾焚燒廠倡議,建立高標準化、健康化、娛樂化、共生理念的垃圾焚燒廠,以幫助政府和企業解決彼時棘手的選址難,反焚燒問題。
2015“藍色焚燒2.0概念”正式提出,生態循環成為新的訴求,要求跳出焚燒本身,打通整個固廢管理的產業鏈,甚至跳出固廢本身,跨界到其他行業,以獲取更多的價值流量,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6年, “藍色焚燒3.0”概念隆重推出,再次將藍色產品理念進行深度推廣和落地,探討如何將藍色焚燒做到極致。由E20環境平臺發起,整合多方資源,共同建立藍色產品體系,把“藍色理念”通過“產品展示”做到從頂層設計到實體展示的進化。8月23日,“2016(第四屆)上海垃圾焚燒熱點論壇”上,將深入闡釋藍色焚燒3.0的概念及意義,屆時,將設置優秀案例分享及參觀環節,讓我們共同期待,垃圾焚燒跨過幾道坎,從“鄰避”到“鄰利”的華麗蛻變。
編輯:成苗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