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2-14 10:54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薛濤
但我們不能回避,現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垃圾的焚燒發電投標價格年年走低,今年年初的時候,一個紹興的熱電聯產的項目,價格達到18塊,后來我和徐總了解過,得知由于項目采用了熱電聯產,供熱有一部分收入,因而整體來看這個價格并不算最低。但是2016年9月份,大連的23塊錢的垃圾焚燒價格在行業內看來,是再次降低了我們的利潤預期。這些變化導致電價占比越來越高,根據我們和畢馬威聯合的研究,垃圾發電利潤已經占到總利潤的七成以上。而近期發改委已經透露出風聲,在未來幾年將逐步降低上網電價的補貼。這一部分也將進一步大大威脅垃圾焚燒企業的收益,是我們行業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

此外,行業的鄰避事件也相當嚴重。今年各地發生了多起鄰避事件,對企業也造成了困擾,不能及時開工,財務成本會進一步提高。除此之外,今年環保部明顯已經加大了督查的力度。下圖中的紅點是今年被各媒體曝光的垃圾焚燒排放不達標的情況。為此,我們在明天的論壇演講中還會安排一些優秀的末端處置技術企業,包括上海泰欣在煙氣方面有著長足的經驗,深圳長隆作為全國覆蓋的藥劑供應的領先企業,從日本引進滲濾液的高級氧化技術、飛灰的安全處置技術等,來幫助垃圾焚燒企業解決達標問題。此外像蘇州嘉諾這樣的垃圾前分選企業,看到歐洲有一些通過分選制作RDF來達到潔凈焚燒的技術趨勢,也積極引進相關技術在國內發展。還有其他像北京恩薩這樣的細分企業,都在期望和A方陣合作,共同面對挑戰。

三、分類是趨勢
我一直有喜歡用分類來探討事物邏輯的習慣,而想弄清楚整個垃圾的問題,也需要從分類出發。恰好劉晶昊上午的發言提到一個是養殖類垃圾,一個是制造類垃圾,恰好與我下面所畫的圖的邏輯相同,不同的是,我有創意中心的高手趙一鳴,制作美圖,讓我們可以用形象的方式來看一下我們垃圾都是怎么產生和去向哪里。
上圈弧線以上,是工業領域產生的垃圾,包括工業危廢,它流向城市之后的交界面就叫城市礦山,有一部分跟我們生活垃圾相關,需要通過與居民相關的前端分類而分離,垃圾分類的一種流派,蘇州的模式主要是解決這類礦山資源回收的問題。明天上午來自桑德的文一波先生的演講,也會在這方面講述他的思考。除此以外,廢舊汽車、廢舊輪胎等,雖然也是工業產生的廢棄物,但他們有單獨的收集渠道,處在城市礦山與生活垃圾不相交的區域。而建筑垃圾醫療垃圾則相對集中收集,被列在礦山之外。在下半弧線,是來自于農村養殖、種植等方面產生的有機垃圾,這些有機物流向城市,最終形成了有機垃圾,包括污泥、餐廚和園林廢棄物。這三者之所以也畫在生活垃圾之外,因為它有單獨的收集來源。而廚余則需要通過垃圾分類而收集,這個就是寧波為代表的分類模式。

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垃圾過程中間,其實就是這兩大類下的各類垃圾很多都混合在城市中,而現在在各類文件的密集出臺要求下,各自形成一個重要的處置方向。這些都是我們產業發展的新機會。

在2010年,由發改委的資環司推進了餐廚垃圾無害化試點工作,通過國家資金,推動了一百個項目落地,初衷是解決我們的食品安全。這個行動直接提高了對有機物的合理處理的關注,這是一百個項目五批大概的一個分布。據我所知,目前為止,大概有七個項目通過了國家的驗收。

這是根據華中科技大學陳朱蕾教授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項目投資的分布及工藝的分布。在工藝分布中間,我們選擇厭氧發酵擇能源化作為主流。此外,還能看到項目規模的分布,一百到兩百噸,以及一百到五十噸是餐廚垃圾的規模分布主要區域。而在第五批項目中間,中小規模項目成為了主流。

根據十二五的規劃,餐廚垃圾處理應該達到三萬噸,但根據今年國家的統計,我們在十二五期末只做到了1.31萬噸。剛剛出臺的十三五規劃要求,在2020年要達到四萬噸的處理能力,我相信這將是一個加速奔跑的時代,我們預估處理量將達到1462萬噸,投資運營合計空間將達到270億元。

還有廚余垃圾,這一部分是垃圾分類帶來的一個新領域。根據新出臺的垃圾強制分類征求意見稿,我們將在以下城市強行推進垃圾分類。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以及五個計劃單列市。在這些計劃單列市中間,寧波利用世行資金,率先做了一個廚余PPP項目,在前端利用世行資金推進垃圾分類以后,對后端廚余垃圾進行集中處理,并采用PPP模式吸引到了首創環境參與,且在項目建設中可以利用世行貸款,這個是項目的亮點之一。我們估計伴隨著強制分類措施的推進,將會有更多的廚余垃圾BOT或者PPP項目出現。到2020年這個領域投資規模將達到350億元。

再看看老大難的污泥問題,跟餐廚問題一樣,污泥產生量也在節節提高。根據有效統計,無害化處理率只達到32%。而我國十二五的規劃目標是達到70-80%,這又是沒有完成規劃的一個領域。如果十三五期間,在各方面的重視下,加大投入,在這個領域的市場空間約為1000億元。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