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9-18 16:10
來源:威海市人民政府
中國固廢網獲悉,威海市人民政府于近日下發《威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的總體目標,具體全文如下:
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威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威政發〔2017〕19號
各區市人民政府,國家級開發區管委,南海新區管委,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現將《威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17年8月17日
威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為切實保護土壤環境,防治和減少土壤污染,根據《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山東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立市、環境優先,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以“查、防、控、治”為工作主線,運用“行政考核、經濟政策、市場機制”調控手段,建立責任落實、資金投入、科技支撐、公眾參與的推進機制,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嚴控新增污染,全面構建科學、務實、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
(二)工作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20年,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2.主要指標。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二、明確主要任務
(一)全面查清土壤環境質量狀況。
1.深入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研究制定《威海市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方案》,以農用地、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和疑似污染場地為重點,深入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7年底前,初步摸清重點工業園區、重點倉儲場地、重點污染行業企業及關停、搬遷企業等建設用地主要污染狀況。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建立市縣兩級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每10年開展1次。建設土壤樣品庫和樣品流轉中心,提高土壤樣品集中、統一、規范儲存能力。(市環保局、國土資源局牽頭,市財政局、農業局、衛生計生委等參與,各區市〔含國家級開發區,下同〕政府〔管委〕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區市政府〔管委〕落實,不再列出)
2.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編制《威海市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布點方案》,統一規劃、整合優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在文登區、乳山市兩個國家重金屬重點防控區補充設置監測點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監測項目。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省控監測點位設置,建成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2020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區市全覆蓋。對重點監管企業(區域)布設預警監測點位,開展加密監測和數據分析、預報,采取“趨勢預警和超標預警”的模式,開展預警監測和預報。(市環保局、農業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國土資源局、衛生計生委等參與)
加強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市環保部門和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環保部門應具備按照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要求開展土壤環境監測的能力。建立土壤預警和應急監測體系,各級政府及企業編制的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監測預案和方案中要包含土壤應急監測的內容。每年至少開展1次全市土壤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培訓。(市環保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等參與)
3.提升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水平。整合環保、國土資源、農業等部門已有相關數據,建立市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構建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力爭2018年底前完成。借助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實現數據動態更新。加強數據共享,編制資源共享目錄,明確共享權限和方式,發揮土壤環境大數據在土壤污染防治、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與管理、農業生產、保護居民健康中的作用。(市環保局、國土資源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局、科技局、規劃局、農業局、林業局、衛生計生委等參與)
(二)嚴防新增土壤污染。
1.強化空間布局管控。以生態保護紅線為基準,優化和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加強規劃區劃和建設項目布局論證,根據土壤等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區域功能定位、空間布局。促進工業企業集聚發展,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嚴格執行相關行業企業布局選址要求,禁止在居民區、學校、醫療和養老機構等周邊新建有色金屬冶煉、焦化等行業企業;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化解過剩產能等,有序搬遷或依法關閉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的現有企業;環境風險較大的企業或新建項目,必須遷入或納入依法設立、環保基礎設施完善并經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產業園區。科學布局生活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置、廢舊資源再生利用等設施和場所,合理確定畜禽養殖布局和規模。(市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環保局、國土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市水利局、農業局、林業局等參與)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