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1-21 10:16
來源:華新水泥
年產能增長107倍,銷售收入增長481倍,總資產增長440倍……改革開放40年,華新交出亮眼成績單--從單一產品的水泥廠,發展成全產業鏈、全球化的環保建材集團,旗下分子公司達190余家。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40年來,華新走過影響力式微的酸澀,勾畫走出國門、布局世界的藍圖,豐收喜悅甘甜的碩果--科技引領轉型,創新迸發活力。近20年來,華新主要經濟指標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百年華新迎來華麗蛻變。
化危為機拉開改革序幕

華新水泥總裁李葉青向西藏自治區黨政代表團介紹華新綠色建材生態產業園項目模型
上個世紀70年代末,被譽為水泥工業“遠東第一”的華新公司發展受阻。設備老化、規模不大、人員多、成本高、效率低、無經營自主權等弊端頻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困難中的華新送來一縷改革春風。
1985年,華新全面推行廠長負責制,形成“廠長中心地位確立、黨委核心作用得以發揮、黨政關系協調一致、職工民主管理制度化、配套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等五大特點,理順黨、政、工關系,生產經營機制明顯優化。大膽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搬掉機關管理人員“鐵交椅”。推行內部承包經營責任制,從單純追求產品數量轉向謀求經濟效益,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全面轉型;實施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改革企業工資制度;修訂完善全廠勞動定員標準,調動員工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激發企業活力。
1986年,在黃石市政府主導下,華新水泥廠與湖北省紅旗水泥廠聯合成立華新水泥廠(集團)。1988年,華新產量、產值、利潤,較10年前增長24%、37%、156%,職工人均收入增長125%。
改革雖讓華新嘗到甜頭,但華新人總感覺仍有許多“繞不過的彎、跨不過的坎”:企業辦社會,包袱沉重,后勁不足;資金短缺、融資難;發展受條條框框所限,不能自如地面向市場、參與競爭等。
腳下的路該如何走?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
1992年,華新被湖北省政府列為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試點企業。1993年,華新水泥廠實行股份制改組,企業一分為四:水泥主體組成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后勤部門組建華新生活服務公司;學校與醫院等組建華新公共事業公司;石棉制品分廠分立改組為華新水泥纖維制品廠。
1993年11月28日,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華新A、B股股票先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建材行業第一家A、B股上市公司。
改革仍未止步。
1999年,華新定向募集,在國內首次引進戰略投資者,向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產廠商---瑞士豪西蒙公司發行7700萬B股。由此,豪西蒙成為第二大股東,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明顯完善和提升,形成股東之間平等協商、董事會為核心的管理體制。
引入先進理念,管理與世界接軌。集團內部分全資或控股子公司,集體企業華新建安公司、工貿公司、鑄業公司、精密鑄造公司、商貿公司、職工醫院、纖維公司先后完成產權改制;華新賓館、包裝公司、監理公司實行管理層和職工參股,成立有限責任公司。
深化股份公司內部改革與結構調整,不斷完善公司勞動用工制度、社會保險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生產控制系統和管理系統,提高了企業運行效率。
吹響沖刺行業頂峰號角
翻開中國水泥工業的發展史,“華新窯”有著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然而,上個世紀80年代末,華新優勢漸失,影響力式微。
求新求變的華新人,在奮進中尋求突破。1993年,滿載著華新人希望的4號窯破土動工,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引進當時國際最先進的干法生產線。
于華新人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時任工程總指揮的李葉青,帶領工程技術人員盯緊施工圖,吃住在工地,自主開發計算機軟件,將計劃、資金、材料、統計、設備等納入管理網絡,組建公司設備安裝技術隊伍。1994年12月,華新4號窯建成并一次點火成功,工期縮短了近半年,節約成本2億多元,被業內專家稱為“了不起的技改奇跡”。
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三峽工程、上海浦東大開發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加速上馬,水泥需求與日俱增。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李葉青建議上馬5號窯。
很快,公司傳來不同聲音:上馬5號窯會讓公司背上巨額債務。李葉青拿出可行性調查報告,并報華新職代會表決通過。1997年10月31日,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的5號窯破土動工。
作為國家建材局“九五”首年唯一開工建設的大型項目,華新人在施工過程中提出系列創新思路:實施技術與經營對口優化流動設計;實行招標分包與“點菜吃飯”相結合的招標采購運行機制;建立以目標管理為核心、以項目法人負責制為主體的規范管理體制……1999年2月,5號窯一次點火成功,工期提前14個月,節約成本3.8億元,創造國內同行業工期最短、投資最省、技術裝備最先進、實際生產能力最佳等多項之“最”,被國家建材局認定為水泥工業技術進步的樣板工程。5號窯建成投產,讓華新生產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再次躍居國內前列。
時間來到20世紀末,中國水泥行業群雄并起,華新如何突圍?李葉青提出“走出去”發展戰略:以武漢為中心,沿長江黃金水道向西南和東南延伸,沿京廣線南北發展。2002年,走出黃石;2003年,走出湖北;先后建成宜昌、陽新、武穴、西藏、昭通、信陽、株洲等生產線和岳陽、武鋼、南通等粉磨站,走上一條“由舊變新、由大變強”的快速發展道路,成為全國性水泥企業。
作為“走出去”的先行者,華新積極布局海外市場。2013年8月,華新塔吉克斯坦亞灣工廠順利建成投產,迅速成為該國水泥市場第一品牌,幫助塔吉克斯坦首次實現水泥出口。2014年,華新柬埔寨工廠建成投產,華新水泥替代進口水泥,大大降低該國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截至目前,華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建成三條15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