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7-29 09:12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李艷茹
上述將創新成果落地的管理手段,是鄭朝暉與曾經就職中國節能基建部的梁磊聯合開發的原創性管理方法——《基于管理視圖分析法的管理體系變革》,在第二十五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中獲一等獎,被譽為“近20年來國內少有的原創的管理工具”。(相關閱讀→ 中國環保集團獲第二十五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
這是鄭朝暉“數據主義”的研究成果。在環境領域的國營企業,大多采用較為傳統的職能化管理方式,容易形成管理及操作的孤島,民營企業的管理通常更為松散。鄭朝暉從管理哲學的高度,創新性的提出數據構建是管理的核心,要實現管理的持續提升,就要對管理數據的完整性、系統性、精細化不斷深挖。而數據化工作的基礎,就是管理的標準化,再進行數據化、自動化、智能化。
“一個公司最糟糕的事情是,一個普通工作人員的能力、狀態決定了某個事情的走向。實際上,這種情況層出不窮。好的公司情況應當是,公司是什么能力,就能把這個事情做到什么程度。”要想讓個體因素對事件走向的影響降到最低,需要對管理進行標準化。
七八年前,鄭朝暉看到了“數據主義”,這個概念啟發了他。企業的經營過程好比是處理器在處理海量數據,先吸收數據進來,對它們進行處理、改變、創新,產生新的數據,來滿足別人對數據的需求。為使企業更高效運作,核心在于:把需要的數據,更高效、更流暢地吸收進來;處理過程要有更快速的處理工具;最后出來的,是最想要的數據。
第一步是把數據接進來。盡管管理層面的事項比較活化,但若將所有事項拆到數據級,對需要的數據建立相應接口,便能夠接進企業的龐大處理器中。第二步是處理機制的優化。“事”是核心數據,人和資產是附屬數據,數據齊備后,事項的推動進行也就清晰可見:要做什么?誰來做?拿啥做?按什么標準?風險怎么控制?將這類問題回答清楚,便是如二叉樹一般明晰的判斷工具。
“公司能形成的最好的共識是什么,就把它標準化。它即是固定的,又可以不斷更新。” 鄭朝暉傾向于用數據和算法來管理公司基本面,使看起來孤立的一件件事務,呈現出有序、規律、整齊的樣式來。把這些規范好了,任何一件精細的事情都不會失控,不會以某一個人的狀態作為決定因素。
基于數據主義,鄭朝暉為中國環保集團定下管理體系變革的目標及時間線:用1-2年實現完全標準化,用1-2年完全數據化,再用2-3年實現自動化。至此,所有具有明確邏輯、有明確標準、可重復的、公式化的工作,均可交由自動化控制系統完成,所需人力僅為當前需求的一半。垃圾進料無人值守,燃燒控制完全精準自動,且波動曲線將無限拉直。
在實現自動化的時刻,也就是5年后,或將可以利用當時的前沿技術,再實現智能化。在鄭朝暉的藍圖里,自動化是根據已輸入的算法自動運行,精準控制;而智能化能夠根據數據分析改變策略、優化算法,據此,可實現真正的無人值守。(相關閱讀→ 中國環保鄭朝暉:垃圾焚燒產業正邁入管理為王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完善之美
崇尚數據主義的鄭朝暉,將自己比作一個較為開放的處理器。他希望自己能夠容納處理盡可能多的、為目標服務的信息,包括有沖突的、模糊的都接納進來。他有著許許多多的愛好,甚至將芭蕾研究到了學術等級。同時,他也致力于將自己“越倒越空”,消去執著,去理解更多的事情。
在鄭朝暉的構想里,未來的大多事務是交給數據機器的,人又當如何?他的謎底是“更完善、更至美”。通過人的完善去推動企業的完善,讓企業呈現出適應社會需要、創造價值、推動社會進步的美。
比如企業去適應大勢,擁抱市場化。鄭朝暉認為,中國環保集團發展至今,基本依靠國家投入;縱觀行業企業發展情況,國家投入也仍是主導。而國家投入的作用僅是建立機制,發揮杠桿作用和引導作用,推動商業模式的形成。在國家隊使命完成后,行業進入真正的發展階段,理應由國家投入逐漸轉向社會投入。
綜合行業趨勢及發展需要,中國環保集團開始謀求A股上市。鄭朝暉算了一筆賬:當前來看,固廢產業及公司都有可預期的增長;即使從現在開始公司再不接單,將所有在手項目建完,也有600億資產,年均150億左右的營收、15億左右的利潤。屆時,中國環保將成為A股規模最大的固廢處理企業,有能力提供穩定回報,并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跨越式發展。(相關閱讀→ 中國環保:固廢巨頭成長加速)
再如企業發展模式的完善。當前,固廢產業市場競爭充分,圍繞垃圾發電項目壓價搶標現象頻出。而農村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城鄉綜合整治等細分領域,卻是“百廢待興”狀態,不少相關設施建設完畢后運營缺失。“其實行業還有很多沒有做好的事情,需要通過模式創新、技術創新來解決困難。”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