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03 10:48
來源:光大未來
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編寫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叢書發行,光大集團旗下光大國際常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常州項目”)破解“鄰避”困境的案例入選,收錄叢書“生態文明建設”篇。


常州項目是全國唯一建設在城鎮中心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實現了與周邊10萬居民和諧相處。今年2月26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鵬前往常州項目調研時,看到廠區廣場上,白鴿翩飛,緊鄰的超市、居民區人頭攢動,一派熱鬧的生活景象,高興地說,“這就是我們的垃圾發電廠,讓‘鄰避’變‘鄰利’。”
常州項目環保設施的建設及運營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強化政府主導作用,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把群眾當成“自己人”和“知情人”。項目將每月的第一個周末設為公眾開放日,讓公眾近距離走進企業、了解企業,提高了公眾環境意識,收獲了新奇的環保體驗,成功打造了“政-企-民”利益共同體的實踐經驗。案例評價,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光大國際常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積極推動公眾開放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化“鄰避”為“鄰利”,從原來的“閑人免進”變成現在讓市民參觀的“城市客廳”,表現突出。

案例全文較長,現摘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敞開大門 主動開放 破解“鄰避”困境
——江蘇常州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從“閑人免進”到“城市客廳”的創新實踐
01
背景情況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的指導意見》。2018年,兩部委已陸續公布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開放單位635家,覆蓋了全國30%的地級及以上城市,2019年比例將升至70%,2020年底前將達到100%。江蘇2018年在全省確立了40個開放點,實現了設區市全覆蓋。在已開放的環保設施中,常州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表現較為突出。
02
主要做法
常州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遙觀鎮,處于居民區、商業區、工業區和旅游景區四區交匯處。項目原址是一所環境衛生綜合廠,該廠存在垃圾露天堆放、垃圾焚燒工藝落后等技術和管理問題,對周邊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加重了項目的“鄰避效應”。項目所處城鎮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也給項目的建設及運營帶來巨大壓力。

(一)走出去,請進來
唯有了解,才能信任。為了讓環保設施開放成為規定動作,2016年,常州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將每月的第一個周末設為公眾開放日,公眾可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實名登記預約參觀。截至2019年5月12日,已接待全國31個省區市2260批67322人次,接待國外21個國家104批483人。參觀的人群中,既有普通市民,也有中小學生,年齡最大的93歲,年齡最小的不足5歲。很多市民帶著孩子參觀垃圾焚燒發電廠,本以為臭氣熏天,口罩都隨身備著,但走進之后,都表示眼見為實,跟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一些顧慮也隨之消弭。

(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常州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及運營中,堅持做到四個“經得起”:經得起“看”,打造美觀和諧的花園式工廠;經得起“聞”,通過嚴格的運營管理避免有味有害氣體;經得起“聽”,用科學方法避免噪聲擾民;經得起“測”,用環保技術創新樹立行業高標準。
2011年,項目對煙氣排放指標實行全面提標,將煙氣排放標準提升為歐盟2000標準。2012年,結合常州市地域文化,對廠區外墻進行彩繪美化。2014年,對垃圾滲濾液處理站改擴建、煙囪美化。2015年,對主廠房內部實施美化、亮化工程。2016年,對冷卻塔進行除霧改造。2017年,完成輔助燃燒器改造、“裝樹聯”相關技術改造工作。2018年,完成垃圾運輸棧橋封閉改造,有效保持垃圾倉負壓狀態,并積極引進垃圾倉除臭新工藝、新技術,確保臭氣不外逸。

這些舉措,改善了項目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印象。鄰近的劍湖村村民說:“原來以為垃圾焚燒廠又臭又臟,根本踏不進腳,但進廠一看,完全改變了以前的認識。”
(三)上好“公開課”
開放是最好的“潤滑劑”和“化解劑”,通過信息公開、實地參觀、現場講解演示等方式,讓公眾了解垃圾產生、收集、轉運、處理的全過程,增強公眾對垃圾處理設施的科學認知和監督意識。常州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煙氣排放的各項指標與常州市環保部門實時在線聯網,主動接受政府部門的監督。常州市城市管理局設立項目運營監管辦公室,長期派駐4名工作人員全過程監管項目運營情況,包括焚燒效果、環保排放、污水處理、垃圾進廠數量、對周邊的環境影響等,并實行月度考核機制,確保項目長期穩定運行、達標排放。廠區大門外豎立醒目的LED液晶顯示屏幕,顯示工廠高標準的、實時的煙氣排放指標,24小時不間斷接受公眾監督。自2017年1月1日起,在線煙氣排放小時均值向社會公示。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