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18 16:1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程云
熱身20年的垃圾分類終于進入快跑道。
自7月1日《上海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率先實施,吹響了強制分類、定時定點投運的號角。垃圾分類后,后端處置能力能否跟得上,一直是業內較為關心的話題。
在上海奉賢區就有一座“吃”垃圾的工廠,能把吃進去的垃圾轉換成清潔的電能。8月31日,“2019(第七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結束后,主辦方帶領參會嘉賓走進“上海奉賢垃圾末端處置中心”。
早晨九點多,前往奉賢區柘林鎮的車上,參觀人員看起來仍有一些困意,往窗外看,天空碧空如洗,樹木蔥郁,初秋的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下縷縷的光芒。一個半小時后,車子七拐八拐,繞過上海師范大學奉賢校區、華東理工大學奉賢校區等地,進入奉賢化工產業園區,最終停靠在被多數村莊包圍的上海奉賢垃圾末端處置中心(以下簡稱奉賢項目),一探它是如何與居民和諧相處的?

奉賢項目鳥瞰圖
一下車,一座淺灰的樓宇出現在參觀人的眼前,它向天空探出的白色煙囪,宛如熟睡大象的脖頸。大門口右側樹立的LED大屏幕,吸引了參觀人員的注視和拍照。同行的參觀人員說,“這塊顯示屏是為了響應國家裝、樹、聯的要求,接受政府相關部門和周邊群眾的實時監督而設立,目前已成為各大項目的標配。像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等各項污染物均按設計要求及規范達標排放。”

參觀嘉賓觀看宣傳片
在接待人員的指引下,100人參觀人員抵達園區,這里環境優美,綠草如茵,樹木初長成。參觀人員介紹,奉賢垃圾末端處置中心,占地面積78.57畝,2013年12月開工建設,2016年5月26日進垃圾,2016年6月3日點火開始試燒垃圾,2017年11月正式進入商業運營。日焚燒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年焚燒處理生活垃圾33萬噸,配置2臺500噸/日機械爐排焚燒爐,1臺18兆瓦汽輪發電機組,年發電量超1億度。

一樓大廳觀看模型圖

三樓中控室

操作人員操作抓斗
據悉,奉賢項目未投產之前,奉賢區的生活垃圾都是運至南匯老港碼頭進行集中填埋,隨著人口增長,垃圾越來越多,環境污染、處置成本高等問題日益凸顯,而奉賢區生活垃圾末端處置中心運營,將有效緩解上海市區生活垃圾處理難,實現垃圾就地消納。
由于身處化工產業園區,距離居民較近,奉賢項目特別注重“鄰避效應”的化解,對污染物控制,比如煙氣、除臭、飛灰、爐渣等,采用嚴格的處置工藝,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第一、新穎可靠的焚燒工藝:焚燒爐設備選用日本荏原HPCC往復式機械爐排爐,具有高速燃燒控制技術、水平爐排布置、四段獨立驅動和先進的自動燃燒控制系統,確保垃圾完全燃燒;
第二、獨特高效的煙氣處理:煙氣凈化采用“SNCR+干法(消石灰)+活性碳吸附+袋式除塵器+濕法+煙氣再熱”組合式煙氣處理工藝,廢氣經過脫氮、脫酸、除塵、去除二惡英、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后達標排放,煙氣污染物排放全面執行歐盟2000標準(EU2000/76/EC)。煙氣排放數據不但在廠區大門口的液晶顯示屏上實時顯示,還同步傳送至政府相關監測部門,實現24小時監控;
第三、多樣有效的除臭控制措施:為實現垃圾坑全封閉,采用國內首次使用垃圾坑頂層薄膜密封工藝,并在卸料大廳進口設置空氣幕,在垃圾坑通道設置気密室,使垃圾坑處于負壓運行,有效阻止了臭氣外溢。
參觀結束后,某參觀嘉賓說:很多的不理解、不信任是基于不開放,所以垃圾焚燒項目的大門不能是關閉,要開放,不光讓居民看到廠區的美麗環境,也要讓他們走到車間里來,真正看到他們產生的垃圾如何變成綠色能源、煙氣如何達到甚至超標準排放,讓居民打消顧慮,化解鄰避效應。
而奉賢垃圾焚燒項目不僅邀請居民定時參觀,反復講解,還采用高標準、嚴格的處置工藝將污染物控制住,這也是它能與居民和諧相處,距離村莊較近的原因之一。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