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5-20 15:13
來源:寧波市生態環境局
12.加快推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鼓勵回收企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信息管理公共平臺等信息化手段,優化逆向物流網點布局,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提升廢品回收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能力,深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專項行動,至2022年,城鎮和農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60%。
13.統籌推進建筑垃圾和工程泥漿的資源化利用。按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暫行)》要求,引導企業優化生產工藝并申報。研究布局服務全市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基地,穩定市場,促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4.著力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組織實施秸稈肥料、燃料、飼料、食用菌基料和工業原料化等五大資源化利用工程。建立“農村保潔隊—鎮鄉級回收點—專業公司外運處置”的農藥包裝廢棄物管理體系。打造一批省級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基地。到2022年,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面積50萬畝、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12萬噸。
15.加快園林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市區新建2座園林廢棄物資源化處置場所,市區園林廢棄物資源化處置總能力2022年達20萬噸/年。推進分散式園林垃圾資源化設施建設,建立就近消納點。
16.促進危險廢物分類綜合利用。研究開展廢鐵質包裝桶鋼鐵廠協同處置工作,推進大宗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設施建設。加快建設生活垃圾焚燒廠配套飛灰處置設施,探索預處理后的焚燒飛灰資源化利用。推進生活垃圾應急填埋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填埋場、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填埋場“三場合一”建設。開展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統一收集、利用、統計工作,到2021年底,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資源回收率達到80%。
(五)堅持應建必建,全面推進處置能力匹配化。
17.大力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建成5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項目,研究推進大岙衛生填埋場轉型,完成4個污泥減量處置項目建設,至2022年,工業固體廢物安全處置率達到99%。在確保無害化的前提下,推廣利用污泥生產新型建材和園林綠化基質土改良劑。
18.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建設。實施以焚燒、生物處理和綜合利用為主,衛生填埋為應急措施的處理策略,逐步實現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園區化。至2021年,建成象山、寧海、奉化生活垃圾焚燒廠,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至2023年,中心城區新建廚余垃圾處理廠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各1座,保留應急填埋場2處。
19.優化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能力。加快1.95萬噸/年焚燒爐渣寧鋼協同處置等項目建設,優化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行業,提升改造現有經營企業裝備水平,補足利用處置短板,到2021年,省級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領跑企業家數達到2個以上。鼓勵危險廢物年產量在1萬噸以上的企業(基地)以及2萬噸以上的園區配套建設危廢處置設施。到2022年,新增醫療廢物處置能力0.90萬噸/年。
(六)堅持應管嚴管,全面營造高壓嚴管常態化。
20.加強固體廢物管理各環節的綜合執法。加強固體廢物監管隊伍建設,充實相關職能部門管理力量,將固體廢物貯存、收集、運輸、利用、處置納入環境綜合執法。結合現有網格化環境監管工作,建立固體廢物監管村(鎮)網格化巡查隊伍,制定巡查制度,補足村(鎮)監管短板,到2021年,村(鎮)網格化巡查隊伍覆蓋率達90%以上。
21.強化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推進危險廢物鑒定能力建設。完善全過程環境風險防控,強化危險廢物處置過程環境監管和資源化利用過程生態環境要求。擴大監管覆蓋面,到2022年,12000家以上危險廢物產生企業納入監管信息系統,實現地方和國家信息互聯互通。
(七)堅持應納盡納,全面構建管理手段信息化。
22.構建“無廢寧波”固體廢物閉環式信息監管平臺及基于“互聯網+”的協調聯動共享機制。提升統計分析、環境監控、資源交易、市場互動、產業鏈監督等固體廢物管理能力。強化部門管理工作中對固體廢物處置監管信息系統的應用。打通和共享各局辦間的數據,及時掌握“無廢城市”指標和重點項目的完成情況,智能預判發展趨勢。
23.信息公開發布,加強公眾監督。建立“無廢城市”環境信息公開通道,包括政府官網“無廢城市”專欄、實時環境信息跟蹤APP、企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等。通過舉報電話、網站、微信等多途徑對“無廢城市”建設進行監督。
(八)堅持創業興業,全面培育治理行業產業化。
24.激發固體廢物處置市場主體活力。整合資源組建綜合型環境服務企業集團,補齊收集處置短板,提高底線保障能力。設立市環保產業基金,扶持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利用等產業。建立固體廢物處置價格的動態調整機制,制定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獎補支持政策。
25.大力推進固體廢物治理技術創新。開展一批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農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技術示范。
(九)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動制度創新精準化。
26.破解固體廢物底數摸清難。督促企業填報上年度工業固體廢物的種類、產生量、流向、貯存、處置等有關信息,實現工業固體廢物數據的年度動態更新。加快市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部署應用,實現電子化申報,形成產廢“一本賬”。
27.破解利用處置項目落地難。通過循環化產業園區建設化解“鄰避效應”,推進海曙洞橋、鎮海化工區、奉化白杜工業區、北侖郭巨、北侖大岙5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區建設,構建固體廢物協同處理產業鏈,降低環境成本,提升綜合效益。
28.建立固體廢物處置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固體廢物跨區域處理生態補償機制。根據轉移地的生態環境基礎條件,制定全市生態補償金支付標準,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方式。
29.引入金融機構、實施優惠政策。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好現有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以污泥、低值工業固廢、低值再生資源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環節等實行增值稅有條件即征即退。持續加大綠色信貸業務創新和推廣力度。加強環境信用體系建設,持續推動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守信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