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0-12 10:39
來源:中國固廢網
8.加強廢舊農用物資回收渠道建設。建立完善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引導種植大戶、農用物資企業、廢舊物資回收企業等相關責任主體主動參與回收,支持鄉鎮集中回收設施的建設。到2027年,農膜回收率超過85%、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超過85%,地膜殘留量實現負增長。(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
(四)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動生活源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
9.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促進源頭減量。培育綠色消費理念,推進“光盤行動”,統籌建設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無廢醫院、無廢社區、無廢景區等“無廢細胞”。(省生態環境廳、省管局、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強化源頭減量,推動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鼓勵公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供銷社等)支持快遞企業開展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示范,提升循環中轉袋(箱)應用比例。到2027年,快遞綠色包裝使用率達95%。(責任單位:省郵政管理局)
10.規范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實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建立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到2027年,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0%。(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優化廚余垃圾處理工藝,提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著力解決好堆肥、沼液、沼渣等產品在農業、林業生產中應用的“梗阻”問題。(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持續加強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建設,鞏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成果,在確保安全運行和達標排放的前提下,支持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協同處置中藥藥渣、廢紡織品、造紙印刷業廢物、廢塑料、污泥等一般固體廢物。(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到2027年,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供銷社)
11.促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統籌布局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相關設施,保障用地需求,規范建設“交投點、中轉站、分揀中心”等設施及二手商品交易市場、廢舊物資利用等項目,統籌推進生活垃圾收運與廢舊物資回收“兩網融合”。促進廢舊物資資源化利用和協同處置。(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供銷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推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范發展,持續完善廢舊家電回收利用體系,推進光伏組件、風電機葉片等新型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鼓勵家電生產企業開展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到2027年,創建一批省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基地。(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完善鄉村回收網絡,推動城鄉廢舊物資回收處理體系一體化發展。(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供銷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全過程管理,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12.加強建筑垃圾全過程監管。推動各市制定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工作規劃。合理設置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和消納處置設施。實施建筑垃圾管理專項整治,開展存量建筑垃圾治理。(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局)
13.推廣綠色建筑,促進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推進綠色建材推廣應用,推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以政府投資工程、重點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等為重點,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提高綠色建筑比例。強化企業源頭減量主體責任,將減量化措施費用納入工程概算。構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體系,對建筑垃圾實行分類收集、分類存放、分類處置。培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骨干企業,在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中優先應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到2027年,全省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00%,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以上,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2%。(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六)強化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健全危險廢物風險管控機制
14.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強化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有力提升危險廢物監管、利用處置和環境風險防范能力。持續推進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工作。鼓勵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企業在工業園區直接設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轉運中心。持續開展廢鉛蓄電池集中收集和跨區域轉運制度試點工作。在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產生量大或回收利用經濟價值高等特定類別危險廢物“點對點”定向利用許可證豁免管理。到2027年底,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不含醫療廢物)不低于160萬噸/年。(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
15.健全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加快補齊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短板,建設符合標準要求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實現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全覆蓋。建立平戰結合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體系,確保醫療廢物全收集、全處理。(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到2027年,實現全省醫療廢物處置能力不低于8.2萬噸/年,(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回收率達到100%,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達到100%。(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省商務廳)
(七)加強體系建設,提升建設“無廢城市”保障能力
16.完善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技術標準體系。鼓勵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為重點,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先進工藝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鼓勵開展固體廢物領域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探索廢氣、廢水、固體廢物一體化協同治理解決方案。(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科技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支持引導龍頭企業參與固體廢物資源化、無害化技術標準與規范制定。(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
17.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市場體系。優化市場營商環境,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無廢城市”建設。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對“無廢城市”建設的支持力度。(省財政廳、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強化財稅政策支持,落實有利于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稅收、價格、收費政策。(省財政廳、省稅務局,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計價、計量收費制度。(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按照合理盈利原則,探索建立以鄉鎮、村、企業或經紀人為主體的秸稈收集儲存體系。(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建立省級協調機制,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指導幫扶各市建設工作,建立部門責任清單,厘清各類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的部門職責。各建設城市成立市級“無廢城市”建設領導小組或工作專班,建立協調聯動機制。
(二)強化支持力度。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級有關部門成立專家庫和技術幫扶組,分片為各建設城市提供技術指導。各市要不斷完善支持體系,在財政、稅收、土地、人才、技術等方面為“無廢城市”建設提供有效保障。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建立完善多元化投入渠道,充分吸引社會資本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的投入。
(三)抓好宣傳引導。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引導社會公眾成為“無廢城市”的參與者、建設者。利用國際無廢日、六五環境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營造全社會參與“無廢城市”建設的濃厚氛圍,讓“無廢”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