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1-22 09:5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劉彤整理
5、沼渣脫水系統的運行效率不高,需要采取策略進行提升,以減少后續處理的成本和難度,提高整個干式厭氧處理系統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
面對問題與挑戰,馬冬杰在小廟項目上總結了5點經驗與技術創新:
1、通過改變污泥回流方式,采用固定比例回流,不僅提升了污泥濃度,而且有效提高了厭氧處理的活性。
2、實施廚余滲濾液與沼渣的聯合脫水技術,顯著降低了脫水過程的難度,提高了處理效率。
3、對1-8#攪拌器的運行邏輯和參數進行優化調整,實現了物料的前后往復運動,促進了物料的均質化,更好地匹配了不同工況,優化運行能耗。
4、在厭氧出料環節引入氣體輸送設備,有效降低了設備堵塞的風險,保障了系統的穩定運行。
5、在預處理階段增加了分選技術,重點剔除玻璃、陶瓷等重物質,從而降低了厭氧罐沉積的風險,提高了整體處理系統的安全性。
04“油氣并重”時代四點提升廚余垃圾處理經濟效益的策略
國內廚余垃圾處理起步較晚,目前仍主要依賴傳統技術,這導致了投資高而收益低的問題。未來廚余垃圾處理到底該怎么發展?往哪個方向發展?
基于小廟項目的模式思考,馬冬杰認為,針對廚余垃圾料坑滲濾液的處理,將廚余垃圾料坑的滲濾液與干式厭氧脫水后的沼液進行聯合脫水,使得干式厭氧的脫水系統更加穩定。此外,聯合脫水還補充了污水生化處理所需的大量碳源,這不僅減少了濕式厭氧的建設成本,還提高了整體處理效率。

在“重油輕氣”轉向“油氣并重”時代背景下,小廟項目自啟動以來,已連續穩定運營四年時間,在這四年中,項目產氣率保持在140t/m3至180t/m3的高水平,遠超行業平均水平;VFAs(揮發性脂肪酸)均值維持在1000mg/L以下,證明了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處理過程的高效性。
收益對比分析來看,在垃圾處置費方面,處理廚余垃圾的成本壓力更大,餐廚垃圾在油脂回收方面則具有顯著優勢,資源化潛力更大。餐廚垃圾在有機渣處理上也能產生收益,相比之下,廚余垃圾在有機渣處理上沒有收益,這進一步突出了餐廚垃圾在資源回收方面的經濟優勢。
如何讓廚余垃圾和餐廚垃圾處理成本更接近?應該在廚余垃圾的產氣上作文章。
馬冬杰表示,干式厭氧污水處理技術相較于傳統方法,可減少約30%的污水處理成本;處理效率方面,4天內產生35%滲濾液;根據小廟項目的經驗,通過滲濾液與沼液的聯合脫水處理,可以替代傳統復合碳源約5噸,減少復合碳源的使用;經濟效益方面,通過減少復合碳源的使用,按照復合碳源500元/噸的價格計算,每噸垃圾可節約處置成本30元。
對比干式厭氧與濕式厭氧沼氣的收益,干式厭氧技術在處理200噸/天的廚余垃圾時,可產生約1.6萬立方米的沼氣,提純后可得到約9000立方米的天然氣,按照每立方米2.2元計算,每噸廚余垃圾可產生約99元的收益;濕式厭氧技術在相同的日處理規模下,可產生約0.7萬立方米的沼氣,提純后可得到約4000立方米的天然氣,按照每立方米2.2元計算,每噸廚余垃圾的收益約為40元。兩者相差59元。
隨著處理規模的增加,干式和濕式厭氧技術的絕對收益量都會提高。然而,由于干式厭氧技術的單位收益更高,因此在擴大處理規模時,干式厭氧技術的收益增長潛力更大。
最后,馬冬杰提出了四點提升廚余垃圾處理經濟效益的策略:
1、通過建立沼氣收益補償機制,可以彌補廚余垃圾處理在處置成本上的不足。例如,通過將廚余垃圾轉化為沼氣,不僅可以減少垃圾量,還能產生能源,從而創造額外的經濟價值,補償處置費用的差額。
2、干式厭氧技術相較于傳統的濕式厭氧技術,具有更低的運行成本和更高的有機物轉化效率。采用干式厭氧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廚余垃圾處理的總體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提高資源回收效率意味著從廚余垃圾中提取更多有價值的資源,如油脂和有機渣。這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減少處理成本,從而提升整體經濟效益
4、通過優化處理工藝、提高資源回收率以及引入沼氣等副產品收益,可以增強廚余垃圾處理項目的經濟可行性。這將有助于吸引投資,推動廚余垃圾處理行業的持續發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