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8-08 09:1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易星葉
這些市縣級集團的涌現,標志著資源循環網絡正從構建“省級骨架”向織密“毛細血管”深化發展,為形成覆蓋更廣、觸達更深的國家級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層基礎。
地方軍團的崛起,本質上是國家循環經濟政策體系向下滲透、全面落地的生動體現。
這種以國家資源循環戰略為內核的政策輻射力正突破層級邊界,推動兩類關鍵主體加速轉型:地方國企通過戰略更名實現業務升維,民企則以技術破局填補生態位,共同構建資源循環的“大生態” 系統。
04
政策驅動下,產業主體如何發揮關鍵作用?
在國家循環經濟政策的強力引領下,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細則,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正重塑著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生態,驅動著各大產業主體在不同維度上加速融入國家循環經濟大格局。
在此背景下,眾多產業主體紛紛開啟戰略布局,聚焦資源循環業務。
例如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循環資源有限公司在2025 年 4 月完成更名,正式更名為“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資源循環有限公司”。本次更名將“資源循環” 納入企業標識,這一變化不僅是名稱的更迭,更意味著企業從傳統的末端廢棄物處理,向涵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全鏈條服務的戰略升維,緊密貼合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
還有今年備受關注的天津泰達股份有限公司更名,2025年7月其更名為“天津泰達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從名稱的變化就能看出企業布局資源循環業務的意圖。在談到更名原因的時候,泰達股份也明確,將進一步剝離非主業包袱,聚焦生態環保與資源循環雙核驅動。
這些戰略轉型并非孤立進行,而是依托于國家構建的產業基礎設施體系協同推進。它們借助政策東風,充分利用如全國回收平臺、行業技術標準等公共資源,加速從單一的“環保服務商”向綜合型“循環經濟運營商”蛻變,實現與國家戰略的深度綁定。
與此同時,創新模式的應用成為產業主體響應政策、破解難題的關鍵路徑。
以僑銀股份為例,其創新的“@城市”模式打通環衛與再生資源壁壘,通過靜脈產業園項目(如開封4.97億運營合同)實現“垃圾分類→回收→再生→碳資產”閉環,破解資源回收“最后一公里”難題。
技術突破同樣是產業主體發揮關鍵作用的核心支撐。部分企業憑借自身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為循環經濟提供高附加值解決方案。
如青島惠城科技用八年時間攻堅低值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在廣東推進20萬噸級產業化項目,攻克了低值廢塑料深度裂解制三烯三苯技術,為塑料高值化提供民企樣本;
而像朗坤環境這樣深耕資源循環領域多年的企業,則在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建筑垃圾再生等細分賽道擁有深厚的技術積淀。這些扎實的技術能力,不僅穩固了其在區域市場的地位,更使其具備了深度融入國家資源循環體系的潛力,有望在國家級循環網絡中承接關鍵細分場景,補強產業鏈條。
綜觀全局,在強有力的政策驅動下,各類產業主體——無論是實施戰略聚焦、探索創新模式,還是依托技術深耕——正相向而行,協同發力。它們共同構成了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蓬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有效推動著我國循環經濟邁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新階段。
05
寫在最后
從“兩新”政策的提出到落地生根,資源循環產業的發展軌跡,生動勾勒出中國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的清晰脈絡。
當全國性回收平臺加速成型、地方集團織密協同網絡、各類企業在政策引導下釋放創新活力,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個產業的崛起,更是國家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邁出的堅實步伐——政策的頂層設計與市場的微觀活力,正共同繪制著資源循環利用的新圖景。
展望未來,隨著“雙碳”目標的深入推進、政策工具箱的持續發力(如超長期國債的精準投放),資源循環產業必將迎來更深層次的變革與更廣闊的空間。
風口之上,萬億賽道之中,唯有那些能夠精準把握國家戰略方向、深度融入協同網絡、并持續以創新驅動價值提升的“乘風者”,方能馭勢而行,在這片充滿機遇的藍海中破浪前行,成為新時代綠色轉型的贏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